文/林彥佑(台中市后里區泰安國小教學訪問教師)
書籍:賴桑的千年之約
作者:陳芳毓
《內容介紹》
賴倍元先生,人稱「賴桑」。30歲開始,買地種樹。近30年來,散盡家財近20餘億,至今已於大雪山購地130餘公頃,種了30多萬棵珍貴的森林!他種樹有三不政策:不砍伐、不買賣、不留給賴家後代子孫。
賴桑出生於臺中大雅鄉員林村,早年經營運輸服務業、倉儲、貿易等事業。民國75年起,他深感臺灣森林面積逐年減少,加上對於樹林強烈且濃厚的執著與深愛,遂於人生壯年之時,退居各項事業幕後,全心從事造林運動。
賴桑的林場原先為垃圾山、梨園、梅園、檸檬園、橘子園、柿子及荒廢許久的香蕉林等。經他整頓、改造後,種植樹木的種類有臺灣肖楠、臺灣櫸木、臺灣紅檜、五葉松、雪松、九穹、牛樟樹、櫻花等上百種樹種。
長期種樹後,復育的真實案例也出現了:樹木行光合作用時,將水蒸氣排放到空氣中,形成雲霧,而水蒸氣累積到一定密度,則會開始降雨。當水來了,生命也就誕生了。不僅山櫻花和保育類昆蟲都來了,連大冠鷲、山豬等食物鏈頂端獵食者也一一現身。
30餘年來,賴桑對造林運動的熱誠不減,被朋友戲稱「樹癡」,他畢生最大願望是:「在我回去之前,要留下50萬棵「活的」森林大軍。」堪稱是根留臺灣、森愛臺灣的典範人物。[1]
《書評》
《賴桑的千年之約》是一本當我還沒有翻閱內頁,便吸引我的一本書; 不知怎地,「千年之約」好像有一種與人生簽約、與世界共築的一種感覺。「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千年,對世界而言,只是短促的一段時間,然而,對我們的生命而言,卻是如此的短暫。有什麼事,值得我們立下千年之約?是日月星辰與我們共享的浪漫時光?是山河海水與我們共譜的美善日子?在作者陳芳毓筆下的這本書《賴桑的千年之約》中,那「千年」意謂著種樹──簡單的樹、千年的資產。
賴桑常說:「砍一棵樹,只要一天,種一棵樹,卻能造福千年、萬年的後代」。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及了種樹、植樹、造林的精神,這樣的故事,在某個程度上也真實反應了臺灣目前對於種樹的觀念缺乏。回歸人性的面向,追逐名利,五年、十年、二十年……於短暫的時間裡,便可回收,連本帶利,荷包滿囊,創造不凡的精采; 但想想看,「種樹」的回報,是如此的漫長,是如此的艱辛,而守護著這廣大的樹海,更非凡人所能投資的。種樹,對環境而言,是「大愛」的精神,但對於個人的付出行為,卻幾乎沒有任何的回報。
臺灣的環境,是極為美麗的,當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渡船來到臺灣時,他們看到的,便是蓊鬱蒼翠的一片; 當時,他們脫口而出:「formosa」,那一直流傳至今,每位臺灣人都引以為傲的口號,一個代表寶島臺灣山林之美的口號; 然而,時過遷境,formosa的美麗代言,是否還存在呢?這樣美麗的山林確實存在過,然而,也因經濟開發,導致許多的土地需要重整,建築需要重立,最終被犧牲的,莫過於土地,以及土地的樹、土地上的林; 這些是珍貴的自然資源,一時間成了企業、商業裡肥沃的資金來源,但忽略了這卻是子孫與地球千金換不來的資產。
本書的其中一個章節─「堅持,為大地留一片森林」,提及了法國作家尚李沃諾所說的:「人的力量還是值得讚嘆的,可是一想到必須保持高尚的情操,懷抱無私奉獻的寬大心胸,人的力量才充分發揮時,我就對那位質樸的老農夫感到由衷的敬佩」,這句話,他讚賞的是一位植樹的賴桑; 這句話,讓我們體認到植樹的、造林的可貴。當時,賴桑圍起了大雪山的一塊地,誰也不能進入,背後的原因,只是他希望可以保留一塊真正的樹林,供地球呼吸喘氣。他的付出,讓我們再去省思,「我們如何看待一塊地?」
很諷刺的,我曾經看過一則報導,描述著:有人買了一塊地,為的不是要蓋建物、不是要種植,而是要買來避免被商人拿去開發。這是多麼可笑的現代人行為呀! 土地的買賣,只是為了保留一塊淨土。身為一個人,我們享有基本的人權,例如環境權、健康權、生命權等,這些都是我們要注意,也隨時提醒自己,是否被剝奪、受到歧視了。有一次,我到戶外旅遊,那片青山只不過就是一般的青山綠林,隨團的人員紛紛讚嘆起「好美!好美!」,我也不禁思考:「為什麼只是青山,人家會覺得好美?如果青山、最原始的生態是這麼美的話,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的時間、花這麼多的心血,去規劃人造的建築物呢?」這背後的思考,是否是因為我們被過多的人工所蒙蔽了,以致於我們多麼嚮往自然的東西。
自然,對擁擠的城市人而言,是多麼珍貴的; 自然的構成,來自於青山、綠水,青山的構成,來自於大量的樹林。閱讀了這本書,我們可能會興起了「種樹」的念頭,但於土地、礙於心神、礙於專業,我們便作罷; 然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好好思考,如何愛護我們的環境、愛護一棵樹、愛護花草、愛護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美好生活。
這本書還提及了,臺灣肖楠是臺灣的特有樹種,由於紋路細緻有芳香,常被用來製作神像、神桌與佛珠。肖楠連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貯存在樹體內的「固定碳素」能力也名列前茅。根據農委會的資料,臺灣常見的九種針葉樹中,臺灣肖楠的固碳力最高。每立方公尺樹材,可固定二百六十二公克的碳,相當於一臺125cc機車行駛四點五公里的排碳量。所以種了肖楠,以符應地球的需求。但因為肖楠木長得慢,為了顧及林相多樣性,賴桑才陸續增加其他樹種。此地,目前綠意盎然,但你可知道,在日據時代,臺灣的三大林場:八仙山、阿里山、太平山林場均被砍伐殆盡,直至1950年代,才陸續開發了八仙山林場的大雪山林區,也在美國技術的援助下,才逐步有了起色; 然而,後來又九二一大地震,原本預計可砍伐超過七十年的大雪山林區,卻在十多年就被砍伐殆盡,嚴重破壞了大安溪與大甲溪的防洪功能。而原本已早有規劃的農地,卻在歷史的演進中,成了開墾的農地,特別是淺根果樹、檳榔、梅子、檸檬、香蕉……等,這又等於說,已有規劃的林地,又回到了歷史的原點。
造林何其的不易,但卻因為自然的反撲,或是人們對大自然的失敬,反而一夕之間,全都化為烏有; 而森林復育則需要有更多的專業知能,才能在現有的造林基礎上,做更深入的栽植。站在環境永續的立場,「三不」是很重要的精神:「不砍伐、不買賣、不僅留給各自的子孫」。砍一棵樹,需要十年、百年,甚而需千年才能有庇蔭效果; 買賣一棵樹,不只是買賣看得到的而是買賣地球的生命; 而不留給子孫,則是因為這些樹林,具有為大地調節氣候的功能,應隸屬於全體人類,而非自己的兒孫。
近來,由於食安問題,大家對於飲食特別的講究。本書提到環保文學巨作《寂靜的春天》所描述的:「沒有植物,任何動物都無法生存,而我們不斷的噴灑農藥是在扼殺土壤的生命,土中生物沒了,土壤將是死的,到最後什麼植物都長不出來,最終是扼殺我們自己……」。是呀! 我們常常太輕忽了,沒有利用價值,甚至只是生長地點不對,就視為雜草,用除草劑去除。大自然的各種植物自有其重要地位,它提供給鳥類、小動物等食物、庇護及棲息處。使用農藥、除草劑,整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同時也斬斷了生物之間互相維繫的經緯線。
我們是否要繼續使用這些有毒的藥劑,值得深思。在學校,我有一群孩子們,近日開始與我推廣食農教育,我們是一群「種菜的師生」。孩子與我分享他們種菜的認知,他們從整地、播種、施肥、灌溉的經驗談起,大部分的小孩子仍覺得需要有農藥方會長好,但若回頭來讀這段文字:「使用農藥、除草劑,整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我們還敢這麼放肆地使用農藥嗎?說著說著,孩子也深信,不要用農藥,也許對土地、對植物、對人體,都會比較好了,我也期待孩子們,能把這樣的理念,落實於生活中。
本書不斷倡議照顧地球,財富只留給大自然; 它帶給我的省思便是:「地球只有一個」,造林可以增加地球的肺活量; 有了茂密的樹林,將可以讓地球看起來充滿生機,讓每個人的生命都充滿綠色的嚮往。當我們去思考,如果綠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灰色的水泥森林,那我們將如何悠遊的慢步生活呢?
從環境教育的角度來看,每個孩子都需要有環境教育的知能。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很艱深的生態、環境知識,而是需要孩子可以實踐的生活態度。孩子可以抱抱大樹,可以聞聞花香、可以摸摸泥土,孩子會知道,大自然的魅力是何其地迷人; 孩子會知道,一隻毛毛蟲,變成蛹、化成蝶,是一種生命的歷程,是一種感動的瞬間。種樹,對我們而言,或許太遙遠了,但同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花草、生態、綠地,也是具有教育意義的。這本書,啟發了我們對環境的知能,我們共同愛護環境,期許現代、下一代有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1]博客來網站內容簡介,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2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