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乾任
書籍:回家
作者:顧玉玲
關心臺灣移工處境的人,應當沒有不知道顧玉玲的。
自從2005年顧玉玲開始執筆撰寫菲律賓逃跑外勞的作品〈逃〉拿下時報報導文學獎開始,她便長年投身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報導撰寫,希望盡力向臺灣社會訴說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故事。
套用顧玉玲自己的話來說,是因為「不忍這些生命故事在論文中只剩下編號 A310 或 C409 去脈絡的隻字片語,因此更想札實留下完整的人的樣貌。」
這些離鄉背井,來臺灣打拼的移工,不是數字編號,而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故事有靈魂的人,他們在臺灣這樣一個不算善待外籍移工的社會環境中如何活下來的故事,應該被好好記錄並且述說。
《回家》一書,是顧玉玲三次得到專案計畫補助,分別於 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1 月,以及 2013 年 9月至 10 月,有了比較長的時間停留在北越農村,得以展開人類學式的田野調查訪問工作,深入那些與她有多年生命連結的越南移工家庭,和她們一起工作生活相處的紀錄,顧玉玲將作品定調在移工返鄉之後的生命故事之紀錄,關心的是當一個人從異地返鄉之後,原本與土地和其他人的斷裂關係該如何恢復與重整。
《回家》分成五個章節,按照人物的親疏遠近和生命歷程,紀錄了十六位和顧玉玲有關的移工回家後的故事。那些不被我們社會關心,因為對我們社會已經失去效用的移工回家後的人生的光景。
顧玉玲造訪的北越農村,有許多地方和臺灣早年的農村生態類似。居民多以務農維生,鄉間是綿延無盡的稻田,院子裡種菜,後院養豬雞等牲畜。
人們勤奮勞動,努力工作,希望換得好報酬,過上好生活。
無奈現實遠比理想殘酷,努力工作的人民未必能賺得溫飽收入,國家政策擁抱資本主義市場後,田地所耕種長成的作物換來的收入不足以養家,為了活下去,年輕人開始思考另謀出路,越來越多年輕夫妻分離兩地,放下親愛的家人,抵押房產或田地,換得貸款繳給仲介,才能換得出國打工賺錢回家改善家人命運的機會。
這是為什麼許多外勞被雇主虐待後都選擇逃逸而非上報,因為通報上去就算最後認定雇主有錯,這個外勞也會因為難搞而失去往後的工作機會,無法工作就無法賺錢回家事小,連原本貸款借來的仲介費都還不清時,你叫外勞能不逃逸嗎?
明知道出國工作換取翻身之路極為辛苦,也還是得想方設法出國去,因為「遷移,尋找更好的出路,是機會,也是冒險。遷移者即行動者,他們改變環境的勇氣十足,但客觀籌碼何其有限,賭輸者眾」。
出國工作是一條摸著石頭過河之路,別人的經驗無法複製,參考價值也不大,只能靠自己去闖那未知的世界,即便滅頂者眾,仍得奮不顧身地往前衝,這就是貧窮國家的弱勢人民少數能夠換取翻身的機會。
在《回家》第一章中,顧玉玲談到的阿草與五姐妹的故事,就是六位有親族關係的女性先後出發與回家的生命故事。
原本六個姊妹都各有家庭,因著各自的生命困境最後不約而同地選擇前往臺灣工作,希望能夠為家人賺取足以解決問題的收入,期盼幾年的遠赴他鄉可以換得生命難題的化解。
無奈的是,仲介的不合理高價手續費,臺灣移工制度對外籍移工的歧視與壓制,乃至不肖雇主對移工的傷害,讓來臺尋找人生困境解答的女性們一個一個中箭落馬,或逃跑或受傷,身心俱疲,倉皇逃回家。
幸運一些的人,賺到了錢,也寄錢回家,給家裡添設備甚至蓋樓房,改善了原本家中的問題,直到幾年後女主人以為自己可以風光返家享受一切美好,才發現原本的親人朋友都和自己疏遠了,夫妻失和乃至親子關係崩壞者大有人在,甚至因為外地寄回的優渥收入讓留在本地的親族疏懶於工作,賭博吸毒喝酒嫖妓外遇紛至沓來,迎接女主人的不是一個美滿家庭,而是分崩離析的破碎。
回來後看見一切衰敗的女主人,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再次選擇出走他鄉,繼續賺錢回來支撐這個早已崩解的家庭。
其後的第二、三、四章,出場全是在臺工作卻受傷的移工的故事,沒有一個主角沒有受傷。
像是年僅22歲的阿海,來臺灣才七個月就被工廠老舊機器壓斷三隻手指頭。雖然瞞著沒跟家人說,最後回家時還是得讓家人看見真實的殘酷。返鄉後的阿海找不到對象,也找不到好工作,在臺灣所承受的挫折將跟隨著他一輩子,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
還有阿清的老公文遠高帥健壯,在高雄工地宿舍於睡夢中猝死時,女兒才 8 個月大。曾經在竹科生產線工作的阿清,第二次來臺灣,竟是為了帶文遠的骨灰回家!
回家之後的人生呢?
兩人分隔兩地時所寫的一百多封航空信,成了兩人生命記憶的寶庫,牢牢的鎖住了兩人十二年的婚姻,支撐阿清加入越南當地的工傷團體,站出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每年有多少移工在臺灣因為工殤,被迫放棄人生,甚至造成家庭崩壞?我不知道,相信多數臺灣人不知道,甚至根本也不在乎。這些人被迫獨自面對出事後的醫療、解僱、調解、訴訟,漫長的求償過程換來的未必是遲到的正義,有可能是看得到卻拿不到的賠償金(被當地越南政府官員拿走全部理賠金也所在多有)。
不過,當阿清帶著在臺灣所經歷的一切回家時,他的經驗和勇氣將成為其他人的力量,即便他們被官方監聽與騷擾也不害怕,照舊定期聚會,協助工傷者爭取權益,以堅定的意志集結民間力量,幫越南勞工運動注入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新能量。
第五章談到逃跑外勞阿雪的故事,有別於臺灣主流社會對逃跑外勞的想像,顧玉玲說了一個真實逃跑外勞的無奈與不得不逃(被雇主欺壓凌虐乃至性侵,不逃則積欠的大筆仲介費無力再有機會賺錢償還,即便是因為雇主有錯而糾舉而換工作也會淪為黑名單),即便逃跑後背負的非法的風險,打黑工也沒有保障,常被欺負甚至賴帳,也只好忍氣吞聲,直到賺夠了仲介費的償還金額,再自己投案換取遣送回國,告別這個曾經給自己夢想的傷心地。
顧玉玲在《回家》一書裡,讓自己退居故事主角的幕後,以紀錄和採訪者的身分協助主人翁們捕捉住其生命故事中的情緒與氛圍,戮力透過其文筆,忠實再現其返鄉後的生命光景,試圖從諸多人生故事中看見希望之所在,將此一盼望傳遞給更多的關心者,知道彼此並不孤單,且景況正在改變。
顧玉玲說,「凝視異鄉,照見的無非是自己的偏見與侷限,我感謝他們慷慨地接待我、開放給我他們的人生」。原來這本書,是透過記錄臺灣社會對待與處理外籍移工的方式,讓我們窺見自己社會對待勞工與人命的態度,盼望能引發反思與改變的行動,並非只有驀然嘆息以對的悲觀。
《回家》記錄了移工返鄉後的生命軌跡,有的讓人刺痛,有的讓人欣慰,無論如何,作者希望「閱讀一如書寫,都有相映如鏡的鑑視作用,眾人協力,長保清澄之眼,直視混濁人世」。
也許下次我們在路上甚至社區再碰到來臺灣追求生命改變契機的跨海移工時,願意多釋出一些善意與尊重,也許將誠如顧玉玲在總結 20 年工運生涯所說的話:「我們終將看見彼此,側身相互牽引拉拔,穿越地域與種族的邊界,形成有力的橫向集結, 改變水流的引道,尋求集體的出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