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柏儀(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
《書籍介紹》
這是一本看見亞洲底層人民移動歷史的書。移動有先後,人民無大小,在每個故事主角的人生轉折裡,都是近代亞洲政治、家國歷史演變的痕跡,鋪陳出了近百年來戰爭殖民政治歷史與跨國移動的交錯。
這是一本移動者的生命故事。記述了他們為何跨越國界來到台灣,企盼安家落戶,又如何陷入了國界關卡,失去了身分,為了穩住在台灣的家,親密關係中的交相糾纏與情義相挺讓人動容。
這是一本移民政策工具書。引領我們進入重重的國界關卡,具體而微地端詳移民政策的差別待遇如何製造了黑戶,製造了多少悲戚與恐懼。挑戰人們對家國形構的認識與理所當然的國之疆界。
這是一本集體創作。故事主角與作者協作,將黑戶們過往所迴避的焦慮與恐懼,將其結塊硬化的土壤耘開,讓埋藏其中的陰暗得以面見陽光,藉此得以反身,面對 壓迫歧視的結構,不斷蓄積現實中持續搏鬥的動力。更看見了有別於主流社工的工作者,透過肉身與筆觸,與黑戶共同經驗著明暗浮沉的生命歷程。
《書評》
說到「難民」,你會想到的是什麼的群體?「難民」和台灣有關連嗎?
所謂的「難民」,不只是在BBC或CNN等國際電視台上才會出現的他者群體,而和台灣這片土地沒有關係。現實中,台灣就存在著一群為了逃離原生苦難困境、追求美好人生,而不惜跨越國界生活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胼手胝足地生活著。然而,他們卻又不幸地基於各種原因,被迫成為「黑戶」,形同是難民處境的延續。基於我國政府缺乏對於「難民」和「移民」管制的進步視野與人權法令,以及社會對他們權益的漠視,始終使這群「黑戶難民」陷於困境之中,有苦難言。
作為難民延續的黑戶處境
為了協助在台逾期居留、缺乏合法居留文件的「黑戶們」爭取基本人權,多個社會工作者與人權組織在2010年共組「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多次舉辦記者會、論壇、協調會、陳抗活動……,和這群「黑戶們」向官署與社會發聲。近來,參與協助的組織工作者們向十多位曾有「黑戶」經驗的當事人訪談,蒐集其生命經驗與拼搏歷程,集結成了《一線之遙:亞洲黑戶拚搏越界紀實》一書出版。至此,對「黑戶」全然陌生的台灣社會大眾,終於有了深入理解他們的機會;「難民人權」不再是遠在天邊的教材,而是就在眼前,活生生、近在咫尺的社會課題。
這本書記述了包括來自菲律賓、泰國、緬甸、越南、西藏、中國大陸……等地,基於原生經濟或政治壓迫,擠壓下選擇越界進入台灣,卻又因法令限制或經濟困難,逾期居留而被迫成為「黑戶難民」的一群人。他們究竟為何而來?為何而爭?一篇篇的訪談都帶著深刻的筆觸,讓這群人們的「拼搏」躍於紙上。而民族國家為了防堵他們採取的種種繁複法規或荒謬行政措施,也才自此顯露了出來。
舉例而言,在閱讀之前,我完全不清楚,在台灣居然存有「有中華民國護照,但沒有戶籍」的一群人,作為所謂「無戶籍的國民」,在台居留過程一再遭遇重重阻礙。這是過往政權為了統治目的而打造的產物,卻又在日後設下種種關卡犧牲他們。而在他們爭取合法身份的歷程中顯示了:個人陳情往往無效,找尋民代請託通常也沒有下文。唯有透過集體曝光抗議,才能換來主管機關有條件的「專案處理」?「所有的人權都是經過爭取而來」的名言,在台灣身上是再切實不過的真理。
民族國家疆界下的難民人權危機
隨著跨國遷移的日趨頻繁,國際上對於難民人權與移民人權的討論,都不斷增加。然而,更多的討論卻未必是導向「更開放」與「更包容」的方向。在經濟危機或失業率高漲的年代,許多排外政客屢屢把社會問題簡化為「外來移民」的問題,把其作為社會不滿的代罪羔羊。日前支持敘利亞難民人權的英國工黨國會議員Jo Cox,竟然就遭到極右翼排外人士所槍殺;兇手開槍同時高喊的「Britain First!」,已是典型的歐洲各國右翼人士操持的口號。
把視野放大,這群「黑戶難民」的出現,其實是民族國家在劃定與鞏固公民疆界時,所設下的人造產物結果。「線」越畫越嚴苛,不合規定的人就越多。他們只能隱沒在灰暗當中,不安恐慌地活著,人為的「線」,竟使其經濟生活、幸福與健康成為了犧牲品。書中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展示了「缺乏合格公民身份」,在當代能對人的正常發展造成多大的阻礙。
但這是否真是他們應得的?本書的推薦序之一,作家阿潑寫到:「(他們)因為『違法居留』,故像罪犯一樣躲藏。但他們是罪犯嗎?他們不過是把台灣當作家的普通人罷了。」這群「不過是把台灣當作他們的家」的人,卻要在這片土地上躲躲藏藏,甚至因此失去了追求正當工作與健康人生的機會。如果真有更期望的歸屬之地,他們為何要冒著這麼大的苦難,堅持留在這裡?《一線之遙》具體地闡述了一個個家庭的想望,儘管這些故事是如此地苦澀。
除了爬梳每一位逾期居留「黑戶者」的生命故事外,《一線之遙》也展露了歷史與結構分析的能耐。此書特別指出了在冷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建構出了「華僑」概念,使得海外華人能取得「中華民國護照」,爭取其認同,以對立於社會主義陣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在九零年代的冷戰瓦解之後,隨著新自由主義下跨國資本與移工的開放流動,中華民國政府又如何進行了精巧的國族打造,嘗試對底層階級的「華僑」或「第三世界人民」進行排除。這段因應不同統治需求,「工具化對待移民」的歷史變遷,其實不只是台灣的個案,相當程度也是全球移民管制,自冷戰時期邁入當代的變遷寫照。納入此一政治經濟宏觀視野,使得本書更為難能可貴,超越了一般受壓迫者生命敘事書籍的框架,而連結上了社會科學分析。
黑戶人權與整體人權進步息息相關
綜合而言,《一線之遙》這本書,值得所有涉及移民事務的政策制定者與第一線工作者詳加閱讀。許多時候,冷冰冰的法律執行者,倘若缺乏了人權關注的溫度,不啻就只是侵害跨境者人權的幫兇!而透過了解做出每一個決定可能受影響者的生命故事,至少是轉化官僚作風的一個開口。除此之外,此書也相當合適一般的社會大眾所閱讀:不論你我有無可能成為跨國黑戶的一份子,書中每一個故事所遭遇的壓迫,其實也顯露了當今台灣社會具有的問題病徵,諸如自我中心、排斥弱者、遵從帝國主義勢力而歧視後進人民……等等。
如果我們深切期盼這片土地邁向更美好的人權境界,那麼,期許這群「黑戶難民」們也能夠展開笑容昂揚行走、其基本人權受到尊重,甚至能和其他的受壓迫者團結在一起行動……的那一刻來到,顯然是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我們期盼更多如此深刻的出版品,來催生這樣的轉化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