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柏儀,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
《書籍資料》
書名:年輕人們
作者:福澤徹三
譯者:王華懋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書籍介紹》
時枝修,經濟系三年級。和所有21歲的大學生一樣,他在超商打工、翹課,跟朋友廝混,靠著父母經濟上的供應,隻身在東京享受自由生活,壓根沒想過未來。這天,他正打算翹課回去睡覺,卻從班導那裡得知晴天霹靂的消息:因為學費欠繳,他被退學了!原本平凡自在的人生開始失速下墜。
父母人間蒸發、老家人去樓空、被趕出租屋處,不過短短幾天的時間,他失去學生身分,也失去了經濟援助。沒錢、沒工作、睡在1小時100日圓的網咖。原以為生活已經悽慘到家,絲毫不知,這不過是通往深不見底的淵藪入口。
在繁華東京都會底層,揮汗工作也不得餬口、陷阱羅布的鐘點工讀;紙醉金迷的背後,猶如殘酷社會縮影的牛郎店;失去尊嚴把命拚上,待遇卻形同奴隸的魔鬼工寮。時枝修在命運面前束手無措,直到成為無家可歸的遊民……。
一個平凡大學生,不求出人頭地、大富大貴,但至少能工作、戀愛、結婚生子,擁有普普通通的人生吧?
為什麼一夕間淪落街頭?頓失一切的時枝修能擺脫命運無情的捉弄嗎?
《書籍評論》
你有想過,也許一個不小心,自己也可能成為無家可歸、飢寒交迫的街頭遊民嗎?
活在物資看似豐裕的現代社會,多數的人們應該沒想過這個困境。但在社會安全網破敗,家庭與工作連帶也漸趨解組的當今時代,這卻是實際上越來越多人得切身面臨的現實。儘管是生活在先進國家之中,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們,竟也並非例外。
跌落恐怖漩渦的年輕街友
日本作家福澤徹三,近作《年輕人們》(日文書名:《東京難民》)甫一出版,就引起了諸多迴響,近日該書更推出了中文與其他語文的版本,在亞洲各國流傳。作為恐怖小說創作者的福澤徹三,他此次書寫的題材並非是莫須有、逃離常態生活的虛構故事;相對地,在《年輕人們》裡,他不過是如同製作調查報導般,深入描述一個淪落日本底層社會的大學肄業生的寫實故事。從就學到輟學、就業到失業、租屋到成為遊民……種種的確可能發生的狀況,字裡行間吐露出比一般恐怖小說更加令人驚悚的現實。原因無非是,對讀者來說,虛構的恐怖小說或電影再嚇人,看完大不了就可忘掉。但現實社會的悲慘與殘酷,卻確實就在你我四周。身在其中,又怎麼輕鬆得起來?
不同於一般的關懷弱勢的濫情書寫,《年輕人們》所刻劃的角色,不過就像是你我一樣的一般人。而作者試著強調:在目前的社會結構中,他/她很可能僅僅因為走錯了一小步,而就如同溜滑梯般,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這個在《下流社會》一書中也曾被提起的現實,卻似乎還未普遍受當代日本人所承認。透過書寫,作者也展露了現實維生困境的普遍人性弱點(例如在窘迫貧困時的投機取巧、孤單無助中的鋌而走險),一再被這體制利用,把人推入榨取血汗的煉獄。儘管社會大眾平常總自以為,「這些悲慘現實,都和我們沒有關係?」
《年輕人們》稍長的書寫篇幅中,主角為了維生,一再擺盪在電話推銷、派放傳單、人體藥品試驗、牛郎店、建築工地、街頭書攤……之間,賺了錢又被榨乾,欠了債該如何償還。每天醒來要擔心著晚上到哪裡過夜的殘燭人生,從擁擠宿舍、難民網咖、到河床露宿流浪輾轉。我作為讀者不禁想著:究竟主角的苦難何時會結束?但一個又一個的悲劇遭遇,竟然又都那麼地耳熟能詳?債務、暴力、貧困、歧視、孤立、疾病,一連串的負面因素,其實已是我們當前社會的真實一面,甚至早已滋生出了龐大的「貧窮產業」,將這群已經跌落貧窮谷底的人們,再反覆壓榨與剝削,以牟取暴利。這若是日本東京的當前現象,誰說不會是五年、十年、二十年後的台灣現實?
而先進國家如日本理當存有的「社會安全網」,在小說中不過是一層官僚僵化的破網,根本無法扶助這群都市難民。究其原因,一方面來自於建制社福機構的官僚作風,不及處理在快速變動社會中的這些新興街頭難民。另一方面,也來自於普遍大眾對這群體根本選擇視而不見,或認為其咎由自取,使得社政單位並不認為有責任應提供必要協助,政治人物也從未將其作為嚴肅課題因應。
如何找尋告別漩渦的出路?
小說的結尾,主角時枝修和河床邊的帳篷遊民們打成一片,產生了某種微妙的連帶感,而且興起了一步一步往前進的積極正向,「神采奕奕地在河岸的道路跨出腳步」。我以為,這勵志結局固然有正向意義,而且帶出了底層社會之中仍存在的社會連帶價值,但還是不免過於簡化,彷彿一切的貧窮災難只是個「心境問題」,如書中的對白:「你僅擁有現在,究竟在煩憂些什麼?」
而義工大學生真理的出場,代表了在社會中提供直接服務的人道主義們,宣揚透過幫助他人能獲得真誠喜樂,足以超脫金錢物慾的牢籠;但這卻恰恰迴避了書中工人小早川對社會結構問題的洞察:「搶不到一流企業員工或公務員這些好椅子(工作機會),是個人的責任;但沒有半張椅子可坐,是因為椅子的數量根本就不夠,是社會本身的問題」。
這社會本身的問題是「神采奕奕地跨出腳步」(為搶好椅子準備?)就能解決嗎?顯然不是。若要稍作批評,作者對底層社會恐怖漩渦的深刻描繪,固然喚醒了諸多大眾的關注;但只剩個人心境改變與底層連帶價值的結尾,實在頗難讓人樂觀起來。就此而言,或許改為悲劇收尾更有醒世效果?不過這也涉及,作者認為的困境與出路,究竟是什麼。他或許依然相信,改變心境(以主角時枝修為代表)與人道主義(以街友志工真理為代表),勝於對社會結構的正面分析與挑戰?
創作者當然自有他的偏好與安排,不容評論者多所置喙。但回歸社會現實:怎麼改變失去社會連帶的底層社會處境?連年輕人們也恐遭吞噬的街頭漩渦該如何被終結?或者說,街友們所需要的「人權」究竟是什麼?體會其艱困的同理心是第一步,但在這之後,對於政治經濟體制的抉擇,則是有待你我嚴肅面對與實踐的政治課題。回顧過去十年,對於當代日本青年貧窮的處境,已有大量的描繪創作與出版;尼特族、網咖難民、失落世代,一再成為各界的熱門話題。但種種悲慘處境,似乎少有提出根本翻轉之道的出版品?或許縱有提出,卻還未受到充足的正視?
歷史還未終結,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的創作,來直指那可能朝向普遍幸福的路徑。而真實世界的恐怖與驚悚,只是督促你我邁向這條道路上的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