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沛然(苦勞網記者)
2007年由美國次級房貸造成的全球性金融風暴,兩間大型投資銀行陷入危機,貝爾斯登(Bear Stearns)遭低價收購,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破產,震撼了金融市場。後續的經濟效應使得上百萬勞工失業,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為了挽救那些「大到不能倒」的企業與銀行,美國政府於2008年10月,展開「問題資產收購計畫」(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以七千億美元挹注,收購企業不良資產與企業特定股份,以確保企業得以繼續生存。
美國知名左翼經濟學家理查.沃夫(Richard Wolff)在《勞工自主企業》(Democracy at Work: a cure for Capitalism)一書中,批評此舉除造成美國國債持續擴大的同時,經濟上的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1]並不明顯。他認為19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因為當時還有相對強大的工會、左派團體施壓,使得美國總統小羅斯福不得不以「新政」回應。除了一般認知中的擴大公共建設,以增加就業人口外,還有在1933年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以管制金融資本,避免投機行為。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宣揚「去管制化」的新自由主義思想崛起,企業與銀行也成功地在1999年促使國會廢除該法案,埋下了金融風暴的種子。
理查.沃夫指出,在市場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勢必面臨到資本家為了獲利而無所不用其極,以迴避公眾監督與政府管制。《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立法與廢除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在提倡計畫性經濟的「國家資本主義」社會中,即便企業被國有化,但由政府擔任資本家的角色,在過往的許多「社會主義國家」中[2],依舊造成許多問題與災難。理查.沃夫認為,擺脫以上兩者選擇,開創更加民主且平等社會可能性的關鍵就在於「經濟民主」。
傳統的企業或經濟組織,內部的權力掌握在由主要出資者所組成的董事會身上,然後接著是受委託管理的高階經理人。在這樣的權力結構下,勞工僅僅是被管理的角色,對於企業的各種決策僅能很有限的參與。同時,儘管企業利潤是由勞工的工作所創造,但勞工對於利潤如何分配,也往往無從置喙。於是企業主傾向採取各種逐利為先的措施,壓榨勞工、剝削環境、欺騙消費者等行為,也並不讓人意外。畢竟獲利的大股東往往不是需要承擔這些負面影響的人。
沃夫認為,這不是道德的問題,而是經濟組織的組成、內部權力結構、以及社會制度的問題。改變之道在於,勞工必須自行掌握企業的經營權力。他表示,當公司處於勞工以集體民主的方式經營管理時,內部將會有較合理的資源配置與利潤分配。除了能夠解決勞動剝削的問題外,因為勞工通常也是社區的一份子,工廠污染的問題也能夠較容易改善。同時,不同於一般企業封閉的董事會,勞工自主企業的內部既然已經是民主的治理架構,那麼也更容易讓人權組織、環保團體、社區居民以及利益相關者能夠一起參與企業的討論與決策,促進經濟組織的公共化。
這樣的勞工自主企業提案,並非天外飛來的痴人說夢,經濟民主一向是左翼社會主義陣營的基本理念之一,過往也不乏以勞動合作社的方式實踐經濟民主的案例。1956年成立的西班牙蒙德拉貢公司(Mondragon Corporation),即為世界上最為知名的勞工合作社系統。根據其官網公布之資料,至2013年底為止,蒙德拉貢共有7萬4千多名員工,而在金融、生產、零售與教育文化方面,共有257個子公司,年營業額高達125.7億歐元(約為4兆777億台幣),為西班牙第十大企業體。儘管跨國治理以及龐大的集團確實為蒙德拉貢的內部民主機制帶來挑戰,但至少證明了一點:由勞工自主管理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上也能擁有強勁的競爭力。
沃夫認為,美國政府與其花大錢資助銀行與企業,不如將資金拿來補貼、輔導、鼓勵勞工共同成立勞工自主企業。如此一來不僅能解決失業問題,同時當越來越多的勞工自主企業發展時,將會為整個社會帶來制度與文化上漸進且重大的改變。然而,他也承認,在實務上有非常多問題需要克服,民主也不是請客吃飯,更不會就此一帆風順。推動經濟民主,只是一個改變資本主義運作的切入點。
在一般談論、鼓吹民主的言論中,通常只談政治民主,卻忽略或避談經濟民主的重要性,這恐怕是資本社會意識型態的共謀。對企業主來說,不必然會大力反對政治民主,畢竟從美國的案例來看,民主政治不乏企業與富人上下其手的空間。相較之下,經濟民主則會徹底挑戰富人權力的根源。很明顯的事實就是,資方往往對籌組工會的打壓最力,甚至不惜違法受罰也要瓦解工會。而工會正是在企業內部,能夠威脅資方經營管理權力的勞方組織。
或許我們可以認真思考以下問題:為何我們相信,一個在工作場域被迫對老闆言聽計從的奴隸;待下班之後搖身一變,在政治領域就能夠成為國家的主人?爭民主,不能只爭半套。如果民主意謂著人們對自己的生活,以及周遭公共事務全面的參與決策權力。那麼影響社會如此重大的經濟組織與經濟生活,恐怕沒有道理繼續自外於民主的範疇。
【註釋】
[1]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某個流派的經濟學主張,該主張認為,政府對富人減稅與提供經濟上的優待政策,將可改善經濟整體,最終會使社會中的貧困人民也能受惠。該主張反對以徵稅手段來減少社會中的貧富差距,也往往反對扶貧的社會福利政策。
[2]在沃夫的分析中,他認為前蘇聯以及許多傳統採行計劃型經濟的國家,因為缺乏經濟民主這一社會主義的重要成分,因此屬於「國家資本主義」,而非社會主義。
(資料來源:苦勞網,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0958#ref-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