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欣婕(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三年級)
《書籍簡介》
在台灣民眾熱烈慶祝「台灣光復」的一年四個月後,卻爆發了國民政府殺戮台灣人的「二二八事件」。
為何台灣民心會有如此大的轉變?本書作者透過終戰後台灣的社會、政治、經濟的實況,探尋二二八事件前的歷史背景與成因,瞭解此事件對台灣人的心靈影響。
藉著精闢的文字論述和歷史照片,完整呈現二二八事件的背景和經過,深入分析二二八事件對台灣的影響。使得《解讀二二八》成為了解二二八事件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李筱峰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南麻豆。
目前專任世新大學教授,兼任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並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首都文教基金會董事;台灣教授協會執行委員;台灣歷史學會執行委員。
著有《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進出歷史》、《台灣革命僧林秋梧》、《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灣歷史閱覽》、《台灣,我的選擇!》、《統獨14辯》、《解讀二二八》等。
《書評》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歷史進程中一道痛徹心扉、永不磨滅的傷痕,藉由李筱峰先生的《解讀二二八》[1],筆者看見了二二八這道隱隱作痛的疤痕清晰的輪廓。
作者從各種方面闡述二二八事件衝突的背景與原因,透過其敘述方式與內容可得知,二二八的背景是由許多因素組合而成,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種種現象累積便成為悲劇發生的火藥庫,而查緝私菸的衝突,僅僅是導火線而已,而筆者認為事實上也是如此。首先作者點出政府體制與公務人員種種問題:台灣的行政長官公署是一種經國民政府特別授權予以特殊化的行政首長專斷制[2],行政長官公署無疑是日治時期總督府的另一個名稱,這使台灣獨立於中國大陸。我認為當一個政府新納入一塊土地時,由於對其並不十分了解,可能需要暫時採用與本地不同的政治制度做為銜接與緩衝,即便土地上的人民大部分不認同新政權的統治,不過作者僅強調這種政治體制的專斷與不合理。除此之外,台灣人被以「台胞不解國語國文、台灣沒有政治人才」[3]的藉口排擠於政治圈外,這可以從當時的公務員身分統計數字中明顯看出,作者舉出了非常明確的統計資料,外省籍官員比例遠遠高於台籍官員,在這部分的篇幅中,我認為可做改善的是名詞應予以統一,在當時,台灣人應=本省人=台省人、外省人=大陸人。壟斷官位之餘,許多大陸官員貪污舞弊,恣意安插親戚於高位,還任意解職原本在職的台灣人上述現象自然加深台人對國民政府的失望與外省、本省人的對立。官員的貪污舞弊又影響了台灣的經濟,過分地統制經濟,致使許多民生物資為政府以外的機構所專賣。如果運作正常,應不會有太嚴重的通貨膨脹,但事實上卻恰恰相反,大陸官員勢力無所不在,無論是國營專賣或是民營公司,總是可以處處營私,又適逢戰爭過後生產力遭受破壞、大陸經濟恐慌與國共內戰,強化了通貨膨脹,人民過著比日治時期還低落的生活水準。人民在上述生活每下愈況、日益不公的處境外,還有國民黨士兵與將官的敲詐或威脅,從書中舉例的高維民回憶錄與田野調查中的訪談可以得知:少校參謀吃飯時,對女招待動手動腳,惹起反感,乃開槍示威。[4]反映出當時的軍人、警察是允許配戴武器在身上進入市區的。
種種的剝削與不公造成的不滿堆疊成一股憤恨,成為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原因,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台灣人跟大陸人當時觀點與文化的差異。這一點作者不僅提出來了,還做了清晰明顯的比較。作者認為台灣與大陸是兩個不同的主體,即使曾被併入清帝國的版圖,但因長期的海禁隔離,台海兩岸仍有相當程度的疏離[5],加上之後日本的殖民統治,使台灣在社會、人民與物質生活水平與大陸的差異更形明顯。作者著重於兩岸不同的歷史發展導致的社會、人民思想觀念與生活水平上的差異,但筆者認為不只這些因素,台灣本身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自古便形成了與大陸不同的海洋文化。島嶼上前前後後來過許多不同的民族:原住民、大陸移民、荷蘭人、日本人等等,不斷地融入新元素。因此,台灣的文化是不同於大陸的,當一個不同的文化成為台灣的統治者時,兩者自然會發生摩擦,作者也有提到,台灣人看大陸人與大陸人看台灣人的態度與觀點是不同的,可惜的是並沒有全面的探討其「不同」的原因,且對於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本質使用剝削與壟斷來概括,筆者同意剝削,但不認同壟斷這個用詞,因為日本於經濟上的壟斷程度其實小於國民政府來台的經濟統制。
在二二八的背景中,筆者認為,兩岸不同的文化造成的衝突,可以透過時間、包容與互相理解來化解。台灣人無法體會裝備穿著破爛的國軍在慘烈的戰爭中用生命換取勝利的艱辛、大陸人無法明白台灣人被日本殖民後回歸祖國的渴望與歡欣,兩個不同文化、不同歷史經驗的族群,如果願意傾聽彼此的聲音,是不是就有可能避免二二八的發生?只是歷史沒有如果,我們能做的只有從歷史取得借鏡,但是反觀現在的台灣政府,是不是也在忽略人民的聲音?
作者敘述二二八與清鄉清晰有條理,並藉由當時人民的訪談增加身歷其境的真實感,為讀者提供有力的史料與證據。大致上來說,陳儀已經先為查緝私菸引起的全台響應行為下了自己的結論,一邊表面答應許多改革要求,一邊向蔣中正調兵來台,而蔣中正也不願意了解事情來由始末,忽略各方警告,逕自答應派兵,他只看見二二八事件的表面,軍隊登陸後對人民殘酷的殺戮被陳儀與蔣中正允許,筆者認為他們應是二二八事件與清鄉屠殺的主導者。整體而言,本書敘述流暢,二二八的眾多細節挑選得宜、前因後果分析清楚,唯獨有情緒化的形容詞這個小小的缺點。
整本書讀來條理分明、簡單易懂,對有興趣了解二二八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本基礎的入門書,擁有完整的輪廓與樣貌,我在這本書中,看見二二八。
[1]李筱峰著,《解讀二二八》(台北市 玉山社 1998年1月)。
[2]李筱峰著,《解讀二二八》(台北市 玉山社 1998年1月),頁35。
[3]李筱峰著,《解讀二二八》(台北市 玉山社 1998年1月),頁36。
[4]李筱峰著,《解讀二二八》(台北市 玉山社 1998年1月),頁78。
[5]李筱峰著,《解讀二二八》(台北市 玉山社 1998年1月),頁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