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智堯(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校友)
《書籍資料》
書名:沒人敢說的事實 ── 核能、經濟、暖化、脫序的能源政策
作者:陳立誠
年份:2013年9月
《書籍簡介》
要不要核能電廠?要不要燃煤火力電廠?這些對你我的切身相關的電價與生活物價指數會有什麼影響?再生能源的未來是否就是一條康莊大道?經濟與綠色家園何者重要?沒有麵包的理想還能算是理想嗎?本書由台灣電例結構的基本面開始帶你理解這些看似無關,實則環環相扣的各項因素是如何互相作用。
在投下寶貴的一票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的決定會帶來怎麼樣的未來。
來源: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6121
《閱讀心得》
當我很小很天真的時候,我還記得自己熱衷於剪報存下各種省電環保小妙招,也會隨著大人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聲音理直氣壯、激動得很。這麼多年過去,當年那個純樸帶點鄉村氣息的台北市區,如今華廈林立,人手一支智慧手機,肩背筆電、平板滿街跑。生活在愈來愈倚重電力的時代,高耗能的時代,我明白「開源節流」四字箴言中,「節流」並不如大家嘴上說的那麼輕巧,它有一種責任分散效應 ── 無論工業、民生,只要有電可用,沒有人喜歡過問源流自何方,製造多少汙染;至若一旦電費上漲或限電,卻哪怕要天天上街抗議了。而在天然資源匱乏的台灣,「開源」又勢必造成大小不一的負面效應,差別只在於多少,以及如何取捨而已。無論如何取捨,這必要之惡橫豎是場負和的輸家遊戲,遂成為一項艱難的抉擇。
受限於今日科技發展與經濟結構,目前台灣實際可用的基載發電方式只有兩種:火力(70%)與核能(20%)佔總量九成左右,以其成本低廉,可全天候運作,足以應付基礎供電需求。至於再生能源,除地熱過去曾試著利用卻發現施行不易外,現今技術較純熟的是水力(5%)、風力(1%)、太陽能(<1%);其餘如洋流、頁岩氣、生質能等,因先天條件所囿,能否應用於我國尚在構思階段。其實發電方式百百種,眼下其可利用率卻都還不夠高。本文固然支持它們的研發改良,仍將著眼於大宗基載電力。
現時下反核情緒高昂,與眾人不盡相同的我較關心火力發電危害。跑遍各大書局,十本中只見有八本專談核能之弊,餘下兩本雖與火力發電有關,但皆為類似課本,末尾還附上題庫詳解的專著。接著就發現這本剛出爐的新書 ── 〈沒人敢說的事實〉。本書作者陳立誠先生為吉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三十餘年來承辦國內外大型火力電廠,提供工程所需各項建言,以其職涯領域涉獵的專業知識,相信極少人能出其右。陳先生經營之部落格:台灣能源,深入淺出剖析國內能源政策,過去就嘗於網上拜訪,也因此甫一出還熱騰騰就立刻被我捧回來讀。
大致說來,本書立場有二:1. 主張核能與燃煤火力並舉,擴增基載電力;2. 降低對昂貴燃氣的依賴,以減輕台灣能源負擔。此外,由部落格文章綴集成篇,詳盡介紹核電的種種知識與破除謠言,〈附錄一〉內容詳列核能安全與核廢料處置措施,值得一讀。感於社會對於核能抱有諸多疑慮,茲將幾項重要事實羅列如下:
(1) 核電不是原子彈,不可能引發核爆。(福島事件是氫氣爆炸,屬化學反應)
(2) 因構造迥異,台灣並不會發生如車諾比式的核災。
(3) 核四廠址高程遠大於模擬海嘯高度。
(4) 核廢料是可以經過處理再利用,多數國家乃視其為「資源」。出於國際政治禁運,或再利用之成本考量,多擇地儲放保留未來再處理的彈性。
(5) 燃料棒體積很小,每年約如一個公用電話亭大小。及至除役年限儲放總面積不超過一座籃球場。
站在公評的立場,本書作者著墨較多在民生經濟、工業發展以及政府財政之
上,書中雖提到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但傾向於將其視為未定數,也就是經濟至上的觀點,對政府、人民出於被恐懼綁架做出的兩項錯誤決策「穩健減核、節能減碳」提出批判,認為將使台灣在未來每年平白蒙受數千億元的損失。在現今一片「愛吃葷又嫌沾腥」的聲浪中,我欽佩作者敢說真話、務實話的勇氣,然而卻有以下不同想法:
第一,縱使經濟為首,不應無視二氧化碳排放。前面提到作者採取經濟至上的觀點,我完全能夠體會其用心,邏輯應是這樣的:雖然暖化現象奠基於科學事實不容置喙,但因不確定暖化在百年內將達到怎樣的程度,加上經濟發展是人民眼前燃眉之急,在「全球」、「未來」這兩項巨大變因之下,台灣實在不必一肩扛起解救地球的大任自斷命脈,堅決兌現減碳承諾。況放眼各國,除了歐洲幾乎沒有人乖乖遵循,對開發中國家更是不公‥‥。此說雖自有道理,對後代子孫卻始終有些不負責任的成分。
誠然,能源問題就某種層面即是經濟問題,基載電廠的意義便在於此,否則大家完全改用風力發電或太陽能便好解決。我也並不浪漫到以為該放棄經濟成長。因此,解決方案便落在如何「兼顧經濟、同時盡量減少排碳」上。目前人類因能源使用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火力發電佔了50%,燃煤不用說了;而作為火力的一環,現今燃氣呼聲最高,彷彿減碳全靠它就能迎刃而解。然而仔細審視表中(註1)數據可以發現,燃氣發電僅在火力三項(煤、油、氣)中排碳最低,距離核能卻仍有極大的落差值;同時燃氣成本極為高昂,為核能的五倍,燃煤火力的二倍之多,亦無法成為廉價的電力來源。反之,由於核能發電過程並不燃燒,因此堪為最有力的減碳工具,約與風力相當。取代同為基載電廠的燃煤,核一到核三每年可減碳3600萬噸,核四若運行可減碳1800萬噸。不單對後世生存環境有所助益,對我國碳足跡、未來國際碳稅的降低亦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我想提出的是空氣汙染問題。福島事件發生之後,反核人士紛紛站出表態,痛陳核電輻射如何危險;但許多人不曉得燃煤火力電廠除了排碳,其產生的廢氣也夾帶大量懸浮微粒,例如戴奧辛、硫化物、重金屬、有機揮發物,造成酸雨、輻射、空氣汙染,長期侵蝕你我的健康,對人體殺傷力更甚。根據林佳龍委員的調查(註2),光是台中火力發電廠,每年增加台灣全死因死亡約500人,造成上百億元的社會成本負擔。同時印象中好山好水的南投縣,戴奧辛濃度卻曾測得為全台之冠,疑似火力發電廠煙囪遠距飄送污染。換言之,當您正閱讀這段文字的同時,火力發電都正在扼殺您身邊每一位老人、幼童,抵抗力較差的生命體。聽起來比核能可怖麼?這答案取決於您怎麼看了。但就我而言,將藏量相對稀少,原可供更有意義用途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拿來與氧燃燒結合成無法分解的化合物排入大氣只為發電,想想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妥當的事。
國家的能源政策如此重要,謂之百年發展大計亦不為過,其所影響不僅攸關到我們這代人自身,更關乎下一代、下下代的福祉。今天我們面對的議題是一個持續存在的,絕非單靠兩方人馬以口水戰就可以解決的電力建設危機。核能身為眾矢之的,資訊應在最大程度上做到透明周全,台電與反核雙方對談須有交集;反核方須意識到現有的兩大基載電力都各有優點及缺陷,減核、減碳彼此矛盾,端看如何取捨。貿然廢核,其結果是導致火力電廠的必然增加,亦即二氧化碳與空汙的增加;而依照國家現行的能源政策,火力發電必將逐漸往燃氣方向移動,對改善碳排雖有小補,卻要人民付出相當大的成本代價。
值此,殷殷期盼台灣人民發揮理性以及智慧,不拒絕理性溝通,不輕言放棄任一選項,不讓政治色彩左右;媒體應協助傳遞正確資訊、而非助長恐懼、消費恐懼。正視這片土地上逐漸陷入死結的能源問題,從而在環境與能源的兩難中具備更多彈性,找出平衡的利基點,才是萬民之福。
台灣能源 部落格: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
註1
各種發電方式生命周期之CO2排放係數(來源:Wikipedia)
發電方式
CO2排放係數
排放方式
燃煤
975
直接排放
燃油
742
直接排放
燃氣
608
直接排放
核能(壓水式)
28
間接排放
註2
〈林佳龍:台中火力發電廠別燃燒國人健康〉2012.09.12
http://www.citylove.org.tw/parliament/44-press/448-2012-09-12-08-02-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