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乾任(文字工作者)
《書籍資料》
書名:為什麼不殺光?~政治大屠殺的秘思
作者:Daniel Chirot、Clark McCauley
譯者:薛絢
出版社:立緒文化
《書籍簡介》
隨著時間的輪盤轉進了二十一世紀,所有美好的一切似乎都在進步之中;然而,當2007年10月的緬甸軍方開了血腥鎮壓的第一槍,即使在人道主義旗幟飛揚的今日,我們仍然失望地看到:政治性的集體謀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政治大屠殺,是因為利益、權力、還是恐懼?集體殺戮與滅族屠殺的起因一直是很多社會評論家在思索的問題,作者以全新的觀點與複雜的角度來探討,並從社會心理學層面深入研究暴力被合理化的根源,其呈現出歷史與社會學的廣度卻是所有同類研究所不及的,也為集體暴力的研究打開了新的視野。
本書收納了人種論的、歷史的、政治現狀的証據,通盤檢討了人類社會用來緩和偏袒激情與流血暴力的各種制約機制,除了結合大量的族裔衝突文獻,也特別提醒我們,人類在集體生活中發展的各種控制衝突的制度與方法;豐富而多面向的探討,使本書必將成為大學討論滅族屠殺與政治性濫殺的課程中首選的課本。
在檢視歷史的向度之中,本書跳脫了概括性的譴責,從殺人者的角度來解剖他們的殺人動機,為的是讓這個泯絕人性的行為不只是單一方向的檢討,更而探照殺人者的心境與歷史背景,讓事件的還原有更豐富的縱深。
不僅如此,作者進一步舉出多數社會中已經在應用的緩和暴力的機制,從而點出未來防止滅族屠殺的對策方向,全書結論所提出的見解,值得每一位研究者、決策者、有心的公民深思的。
《作者簡介》
丹尼爾.齊洛特(Daniel Chirot)
是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國際研究與社會學教授。作品另有《現代暴君》(Modern Tyrants)與《社會怎麼變》(How Societies Change)等。
克拉克.麥考利(Clark McCauley)
是布林毛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心理學教授,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艾士族裔政治衝突研究所」(Solomon Asch Center for Study of Ethnopolitical Conflict)主任,也是「國家恐怖主義及回應恐怖主義研究社」(National Consortium for the Study of Terrorism and Responses to Terrorism)的主任之一。
《書評》
現代人很難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讓希特勒決定滅絕猶太人,最後造成六百萬猶太人慘死集中營?讓日本人在一九三七到三八年進南京城屠殺三十萬男女老少?英格蘭國王征服者威廉,下令清除約克郡的所有百姓?西班牙的基督徒於一四九二年與穆斯林決戰得勝後,持續屠殺了一百多年?本屬同一國家的塞爾維亞人,大肆屠殺克羅埃西亞人?…
喪盡天良、妖魔…等歸咎於個別人心邪惡的理由,根本無法解釋,數十萬到數百萬的種族大屠殺慘劇的成因,畢竟,如果沒有幫手,就算希特勒喪盡天良,光靠一己之力,也殺不了六百萬猶太人!
造成大屠殺事件的發生,肯定有更深層、集體、結構性的因素推動著才對!
一直以來,大屠殺便成了許多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科學家研究的議題,像是漢娜阿倫特、齊格蒙包曼、彼得杜拉克等知名學者,都對大屠殺提出過精闢的解釋。
不過,絕大多數學者都是從「大屠殺」為何會發生的角度切入,《為什麼不殺光?~政治大屠殺的秘思》的作者 Daniel Chirot 與 Clark McCauley 則逆向思考,反過來從「大屠殺為什麼沒有更多、更常見,反而在歷史上相當罕見」這樣的角度切入,探索大屠殺的成因與防堵之道。
Daniel Chirot 與Clark McCauley 假設,綜觀人類歷史,族群之間的衝突、戰爭時有所聞,既然族群間的衝突與征戰殺伐不斷,照道理說,滅族大屠殺應該要更多才對,人們應該恨不得殺光所有非我族類才對。然而,Daniel Chirot 與 Clark McCauley 卻發現,滅族式大屠殺事件,與族群間爭戰的次數相較之下,算是非常少(雖然每次發生都很嚴重)。
Daniel Chirot 與 Clark McCauley 發現,大屠殺其實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執行大屠殺的成本相當的高(所以包曼認為,納粹之所以可以殺掉六百萬猶太人,靠著是一套專業分工的執行技術,是現代社會才有的能力,是以屠殺的規模到了現代社會才開始擴大,古代就算發生屠殺,數量上也無法相提並論),並且,執行屠殺的一方得非常有把握能夠消滅被屠殺的一方,自己這邊也不用付出太龐大的成本(例如,死傷過於慘重),甚至要小心,不會被對方反撲成功,反過來被屠殺才行。
所以,非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啟動大屠殺機制。
過往的人,以通婚、和親的方式降低族群間的衝突嚴重性。貿易往來更是減少衝突的好機制,打仗很花錢,做生意卻能賺錢,除非有必要,否則人們不會傻得想打仗卻不想賺錢。就算真的打起來,想到可能損失的生意,也會在戰爭有個結果後希望快速和談,恢復平靜,避免商務貿易上的損失。
另外,直接制定不准大屠殺的遊戲規則(道德規範/意識形態)也是防止大屠殺的重要機制,只要人們都相信大屠殺是不道德的,和平是好的,就算發生了戰爭,人心也渴望盡快歸回和平。歷來各國制定了不少關於戰爭、戰犯與和談規範,便是希望透過遊戲規則的制定,幫助產生衝突的群體可以有一套恢復和平的機制可以依循。
那麼,甚麼時候是萬不得已,非得將敵對勢力殺光的情況?
Daniel Chirot 與 Clark McCauley 指出四種主要的情況:
1. 便利
當一群擁有武力優勢的群體,認為殺光抵抗者比說服對方放棄抵抗來得更便利時,便會選擇大屠殺。例如征服者威廉決定殺光約克郡的居民,是因為他認為殺光比將其遷徙到其他地方安置來得更便利。
2. 報復
當起衝突的雙方原本談和,投降的一方卻決定反叛,為了報復與教訓,樹立尊嚴,殺雞儆猴時,便會啟動大屠殺機制。例如,成吉思汗和凱薩都曾經殺光原本已經投降後來試圖反抗的族群。
3. 恐懼
因為害怕敵人有一天可能回過頭來報仇,乾脆先下手為強,全部殺個精光。許多屠殺都是起因於恐懼將來自己會被屠殺的心態,史達林時代對富農的趕盡殺絕就是害怕有一天富農翻身會回來殺掉自己。
4.恐懼被汙染;不潔淨
擔心異族之血污染了本族之人,為了保持種族的純淨,決定殺光所有不潔之人。最知名的例子當屬希特勒決定屠殺猶太人,希特勒的心態其實是當時歐洲社會反猶主義的病態式開展。
Daniel Chirot 與 Clark McCauley 指出,上述四種屠殺動機是可能混雜交替出現的,彼此之間沒有排他性。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能狠得下心去大量殺人,Daniel Chirot 與 Clark McCauley認為,只要環境條件滿足,人便可能變成無情的劊子手,大量屠殺。
例如,納粹為了執行屠殺猶太人,以專業分工的方式將屠殺任務切割,每個人只負責一小部分,且說服執行任務的人不過是服從並且執行上級交辦工作,完成任務者才是好軍人。
此外,會透過一套系統性方法,調教執行屠殺任務者,把殺人行為儀式化,使其相信執行屠殺任務是對的,讓執行屠殺者對被屠殺者產生恐懼、憤怒、仇恨、嫌惡等情緒,將屠殺自我合理化為替天行道(今天許多網路鄉民之所以能高喊殺掉犯罪者,正是認為殺掉犯罪者是在替天行道),造成執行屠殺者的認知失調,將屠殺和日常道德二分開來,能夠成功執行大量屠殺而不覺得有錯。
Daniel Chirot 與 Clark McCauley 指出,只要能夠成功說服「我們」的人,「他們」都是壞人、甚至根本不是人,將他人化約為單一(邪惡)屬性的群體,並且相信執行屠殺是對我們有益處時,大屠殺便能順利的執行。六百萬猶太人之所以能夠順利被屠殺,因為猶太人早已被視為單一(邪惡)屬性的群體。
Daniel Chirot 與 Clark McCauley 認為,想要阻止大屠殺的發生,最根本的是促進世界上各種不同族群的彼此了解。讓更多人有機會有管道認識不同族群的人,建立情誼,例如透過通商、通婚、留學、出使等方式,與異族結交,越多的互動,越能打破異族是鐵板一片的錯誤刻板印象,越能了解,縱然是異族,也是和我們一樣,是有血有肉有家人有朋友會愛會難過的人類。
為什麼不把他們都殺光?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人類!這是 Daniel Chirot 與 Clark McCauley 提出的終極防止種族/政治大屠殺的解方,盼望生活在全球一體化的地球村的所有族群們,都能多多交流、彼此認識,不以刻板印象對人/群體貼標籤,努力學習和平相處,談判與妥協的溝通技巧,拆除彼此之間的異見柵欄,攜手共同合作,減少大規模衝突與紛爭,一起活下去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