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Queerology 專職作者 Jo
《書籍資料》
書名: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作者:陳俊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1 年 1 月 10 日
ISBN:9789571353166
《書籍簡介》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是二十一世紀的《孽子》與《荒人手記》。--張小虹
最坦誠、最驚世駭俗的家族/生命史!
一本精彩的時代之書,每個人都能在這本書看到自己。
生命是一齣複雜難解的通俗劇,我將以編織者的毅力,細細密縫,試著書寫家族裡那些說不出口的秘密,這些人與那些人心裡的黑洞,閃爍在新店溪與哈德遜河的波光粼粼中。--陳俊志
一位台美離散家庭的長子,用盡氣力寫字造像,重返時間流淌的三十年之間,與記憶拔河,為自己來自的破落家庭,用無比的愛與勇氣寫下一則則令人心痛的情書。
全書細筆刻畫一個台灣家庭的家族眾生相,透過文字與影像追索自身家庭傷痕與秘密,同時召喚整個世代的情感與記憶。更以一位同性戀長子的眼光,深具性別意識地凝視著「家庭會傷人」背後愛恨交織的歷史。親見一個低階台美移民家庭的興衰,打造一則台灣移民離散的時代寓言。
作者父親為台灣彩色沖印業第一個本土品牌——爵士彩色沖印店的創辦人,顛峰時期開了七家連鎖店,後因債務問題,父母遠走美國,包括作者在內四名小孩留在台灣。從此一個家庭離散,分居台美兩地。內容分三部份:第一部份「父別書」寫父寄人籬下的滄桑童年,以及父子之間的愛恨糾結;第二部份「電影院裡的少年」寫性別認同與電影啟蒙;第三部份「有光的對岸,月之暗面」寫移民美國紐約的母親及其家族的異鄉生活辛酸。
《書評》
陳俊志,這位在 1998 年便以拍攝三位青少年同志生活的《美麗少年》紀錄片享譽國內外,本身也是位出櫃同志,曾在電視上與李敖舌戰同志三回合的電影工作者,以他「割骨剜肉」(見本書詹宏志推薦序)般的書寫方式,在《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一書裡,向我們訴說了一位男同性戀者在成長過程,或是在他一輩子裡,都時時必須面對和世俗價值背道而馳的自我認同和情欲,以及因為無法不作自己而帶來和家庭以致於整個家族,尤其是和自己的父親之間,傷痕累累、愛恨交織的戰鬥。
既說是「割骨剜肉」,說明了讀者在閱讀之前最好要有心理準備,這絕對不是一本讀了會令人感到開心的書。常常在閱讀的過程裡,會為陳俊志寫實坦白的書寫感到震撼。如同自己喜愛的紀錄片拍攝形式一般,當讀者翻開此書的第一頁,便也同時進入了陳俊志心中那個暗黑不見天日的剪接室,在剪接室的一角是一台在黑暗裡閃爍著藍色光芒的電腦屏幕,陳俊志邀請每個讀者和他一起坐在電腦螢幕/書頁之前,看他用文字播放著那一幕一幕珍貴的第一手家族史料。
於是我們看見他少年時代一度攀至頂峰,之後卻逐漸衰退的家庭環境,如同原本以為能夠永久裝存著幸福安樂的玻璃水晶球由高處墜落,支離破碎,此後一生他便撿拾著那些碎片一一加以拼裝黏合。跋扈的父親、隱忍的母親直接或間接導致了陳俊志再也無法見親生姊姊一面的結局,此後陳俊志成為了弟妹唯一能夠仰望的存在,然而他自己不也是個無家之人嗎?
身為同志的孤寂感使得他對於情感的索求更加強烈,但沒想到這份好不容易獲得,為他帶來勇氣向母親妹妹出櫃的愛,卻又再度撕裂了家族成員之間歷經風霜才終於隔海重聚的羈絆。
於是黏合起來的水晶球再度被碰碎,但是這次陳俊志說,不如就這樣讓那些銳利的玻璃碎片放在那兒就好。
同志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向來是複雜難解的。即使在臺灣同志運動十年過後,社會輿論已逐漸對同志伸出友善之手,然而向自己的家庭出櫃,卻仍舊是許多同志寧願避而遠之的燙手山芋。出櫃本身不是件難事,難的是出櫃之後與家庭的爭執與和解。在多數上一輩的父母眼中,受到他們成長時代的傳統保守兩性觀念和異性戀霸權傳媒教育影響,同性戀仍多被認為是不健康的、失敗的、不正常的、有傷風俗,在家族裡宛如「黑歷史」般不能被提起的存在。
而相較於在母親身上較常見的柔性勸說或是平和抵制,父親身上更見男性霸權觀念影響之下,不容撼動或是妥協分毫的態度。在東方傳統家父長制裡,未來將要成為一家之主的男性是不能顯露出一絲柔弱的,這份權威是不能被挑戰的。因此無論是打破「女性必須要依附有力量的男性才能建立家庭」原則的女同志,或是從傳統男性霸權角色裡越線叛逃的男同志,在父親的眼裡,無疑是舉起了兵戎相向的旗幟。這也是為何校園裡對同志言語欺凌或是暴力相向的案例多出於同儕男孩之手,在現實生活裡,同志選擇對自己的朋友出櫃的對象也以女性佔大多數。
透過回憶的書寫,陳俊志用藝術家的柔性力量輕輕撫摸經過每件事情背後造成傷害的銳角,而這份柔性力量多來自於他身邊那些如月亮女神般,在黑夜裡融融照亮這無主之城的女性們—母親、姊姊、阿嬤和三位姑姑。透過姑姑們的牽線,陳俊志回頭重新檢視了父親和這個家庭的關係,最後終於從一張老照片裡明白了父親。此時父親也已走向了暮年,只怕再也沒有怒斥讓他向祖宗牌位下跪的氣力,於是就在自己的人生走向結束之前,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一切,父子二人終於能放下心頭的層層武裝,在同一間屋子裡平靜地喝著咖啡,聊著天。
雖然不是每一個同志背後的家庭故事皆如陳俊志戲劇化的人生一般,孤苦飄搖。但他用盡心力訴說的生命故事卻向我們每個人揭示了「包容」,才是家庭能給予各自成員們最珍貴的資產,也是聯繫家族成員間重要的力量。礙於社會對同志仍多有歧視和偏見,圈內人私底下聚會時,常諄諄告誡後輩:「等到確定自己有經濟能力可以獨立生活之後,再考慮和父母出櫃的事情。」無非是害怕出櫃之後可能會出現的最糟狀況—被父母以斷絕關係要脅。然而這卻使得許多在青少年時期便隱約察覺到自己可能有同志傾向的孩子,因為顧慮說出實情後會被父母責難排斥,在情感上遇到挫折時,只能以尚未成熟的人生價值觀自行吸收處理,不但使得父母失去了參與和輔導孩子成長的機會,有時更釀成了社會的悲劇。許多同志,其實也都是「無家之人」,但願這本書的問世,能讓更多人了解同志的內心世界,他們對家庭的支持和愛的索求,與異性戀並無相異;並且為臺灣這個仍以家父長制為主的社會,帶進更多溫暖的柔性力量,包容多元的性別氣質,讓每個孩子們都能夠在原生家庭的支持下,勇敢地走出自己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