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竑廣(公民記者)
《書籍資料》
書名: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
作者:劉黎兒
出版社:先覺
前言:劉黎兒與台灣反核運動的交會
《書評》
要談這本書之前,不先簡單談一下劉黎兒與(台灣)反核運動這兩個如今交會的名詞,恐怕不能顯出它的重要性。
先說劉黎兒吧,一般人對她的大致印象是介紹日本人情慾的文化觀察者,早在中國時報三四少壯集專欄開始,她就引進或推廣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專有名詞,像是「不倫」(婚外情)、「雙不倫」(雙方都是已婚者的外遇)、「複數戀愛」(同時跟多人戀愛)、「足君」(許多男友中負責接送的男友)等,現今因連續劇大紅的日本進口名詞「敗犬」也時常出現在她的散文,一時蔚為風潮,10年來連續出了20多本書,以及蘋果日報的「男女不思議」專欄,說她是暢銷作家或名人絕不為過。
反核、反核四運動,在福島核災之前,儘管有過10多年前萬人遊行的光景,時近2008年時,一度走到低潮,貢寮在地組織中斷,核四看似箭在弦上,兩大黨難以寄望,08年一群年輕人以「諾努克」(No nukes)辦了一連串的活動,數百人包圍核四廠,稍稍恢復元氣,然而怎麼也沒料到的是,隔年的世紀核災,以及一連串的核四工程醜聞,會給這項運動大補元氣。
看這本書的封面,就發現到兩者的交集,左上角有反核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為綠盟)秘書長崔愫欣掛名推薦,翻開來是崔寫的推薦序。311之後,由於同為反核立場的關係,綠盟和劉黎兒有多次合作,演講、共同出書、為台日反核團體募款等襄助不在話下,而由於劉本來就是多本刊物專欄的執筆,並且火力全開,連男女專欄都可「核言核語」,曝光量比起一般社運團體高得太多太多,後來又在大報開反核專欄,就我經歷過想讓議題曝光卻苦於管道的無奈而言,劉的「參戰」,有如天降神兵。
許多報導對劉黎兒參與反核的描述,多為情色女王變身為反核女王,似乎有點從通俗走向嚴肅的意味,劉自己也說311之前她沒有特別注意反核運動,但其實劉寫過地震專書,平時在新新聞的專欄也多報導日本政經動態,是許多讀者不知道的面貌。
2011 年包括本書在內,劉黎兒共出了4本跟311核災相關的書籍,與人合著的《核電員工最後遺言:福島事故十五年前的災難預告》,核能只佔部份的《日本現在進行式》,比較像是反核問題集的、入門型的《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政府不回答,也不希望你知道的52件事》,以及字數最多、論述最富,並附上個人家庭311核災的心路歷程的本書,可見其份量與重要性,恰如副標所言:「第一本探討台灣核電現況的教戰手冊」。
要補充一下,可能也是因為劉給人情色作家的印象太過強烈的關係,或覺得核能牽涉許多專業,有些讀者難免會起疑,由於我恰好平時也會寫些日本核災報導,就我另外找過資料的若干內容,比方說核電金錢流通於政官商學等[1],說它絕非一家之言是不會錯的。
本書結構:從日本311到台灣核四與能源的新未來
洋洋灑灑十萬字以上的本書,共分三大部份,分別是「核災是你我承擔不起的災難」,「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非核家園才是理想家園」,以及總結前面文章的結語「台灣要有記取教訓的能力」、「二十三萬顆廣島原子彈的幅射死灰在台灣」,最後附錄的日本長年反核學者小出裕章專訪「台灣核四若發生核災將有七百萬人死亡」,作者劉黎兒本人的三一一核災逃難記。
簡單地說,從日本311核災認識到台灣廢核的必要性,並開啟新能源、新經濟的未來,最後以微觀的反核學者心路歷程,和作者自己經歷核災的家庭記事,感性地也真實地,以人民的心聲作結。
第一部份「核災是你我承擔不起的災難」,從日本311核災切入,剖析日本政府的心態與反應如何糟糕,一層一層地揭露其中的人禍成份。這場醒不來的惡夢,猶如殺人一般,粉飾災情,導致災民往更危險的地方逃難;猶如失智一般,亂設幅污標準,置全國人民於不可知的致命風險之中。核安神話無論破滅之前之後,伴隨著核能而來的,總是騙人或自我欺騙,忽視風險計算建造成本,無能處理世紀災難,謊報賠償可能範圍。核能,是以原子小金鋼為吉祥物的謊言,是以龐大利益腐蝕全國政官商學的自毀之路。
第二部份「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承接第一部份荒謬劇的,仍然是荒謬劇。不進步、非高科技、不安全、無益於減碳、成本高、建設在地震頻仍的地帶與首都圈,即便不爆炸,也都持續地在剝奪你我的生命健康,如果爆炸,更是無能為力。最關鍵的,也是列於第十個理由的一點,即便沒核電電力也絕對夠用。這10個理由看得越多,越發想著台灣為何還不廢核?不僅僅是受騙上當的問題,如想到承受核廢料的蘭嶼,有著升高的幅污數值與罹癌機率,有著五歲即罹患腦瘤的兒童,即便不想廢核的種種好處,站在人道的立場,也不該多留核電一天。
第三部份「非核家園才是理想家園」主要在談新能源帶來的新經濟。核電的存廢,不只攸關幅射災害與否的問題,它所伴隨的種種謊言一旦被破解,對於整個經濟的體質將有莫大改變,一如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國會的演講所說的:「日本所發生的悲劇,無疑是世界的轉機。」引領再生能源往前一步的這番話,德國早已身體力行,過去20年因為投資再生能源等措施,德國經濟成長達26%,能源消費卻減少11%,另一方面,日本經濟成長16%,能源消費卻增加8%。反觀台電甚至台灣,仍然陷在電力與經濟成長成正比的迷思,長久以往,對於產業利用能源的效率,或對綠色經濟的掌握,會產生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而最後附錄的兩篇文章 ,日本反核學者小出裕章專訪,以及劉黎兒本人的核災經歷,有如從烈日之中躲入樹蔭一般,讓我們稍稍放下嚴肅沉重的反核論述,窺見其中的人生哲理,小出裕章說,做反核研究並未讓他遭受迫害,是他無所求,因反核而沒研究費,也讓他在核能學界之中保持住自己,不像其他人因擔心去職而改變立場;劉黎兒離開東京家時寫道:「人在最緊急時,才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最重要的,結果能證明自己活過來的東西最重要。」看到這番話,人生的重心也變得明朗了吧。
婦孺老弱:核能之下受威脅的弱者
如上,本書處理的題目非常之多,光是細瑣者,可從核能專業術語解釋,到對比日本政府因應方式的311核災大事記不一而足,作者付出的心力可見一班。有鑑於這篇書評刊載在教育部人權電子報,姑且在受核能威脅的人之中,抽出婦孺老弱來介紹,當然,因為人人都可能是弱者,如此也讓讀者進一步認識核能帶來的傷害。
在討論311核災或核四的時候,許多人總以為核能只是爆炸與否的問題,而由於幅射的不可見,很少人想過平時它對我們的影響。本書第174頁特別提到,台灣每年新增6000名乳癌患者,官方解釋是飲食西化的關係才導致患者年輕化,然而歐美婦女罹患多在高齡之後,只有亞洲核電大國日韓台特別嚴重且走勢相反,作者除了點出美日都有研究認為是核電所造成,還特別寫出探討此事之專書的英文原名。可怕的是,根據此書,跟沒有核電的地區比起來,有核電的地方的乳癌率差別達五倍,受影響的範圍是核電廠方圓160公里,以台灣的狀況推想,幾乎全台灣的婦女都壟罩在核電的威脅下!
兒童的部分,最讓人不忍心的,莫過於311核災後的福島兒童。因為無能應付,也無能面對真相,災後日本政府把對兒童的幅射安全標準提高二十倍,輿論譁然,有的政府官員都為此痛哭辭職。因為幅射污染的關係,已有數百名兒童流鼻血、腹痛,他們失去了健康,還失去了天空與草地──不能隨意外出,也不能任意在草地上翻滾。更可惡的是,擁核的地方首長們為緩和災情影響,讓市內營養午餐採用災區食材。大人們的胡作非為罄竹難書,同時兒童連樂觀的力氣都漸漸失去,我曾經看過的日本救災網頁裡,有些孩子的言語呈現出虛無,開始思考死亡等自我放棄的人生題目。
對老人們而言,核電除了一般性的影響外,平時居然也會受到核電虛假本質的無妄之災。在一連串不合理的數字中可以發現,電力公司為了維持需要核電的假像,對電力供給有所保留,在酷暑時不斷放出危言聳聽的缺電可能預報,導致老人家不敢用電而中暑死亡,即日本媒體所謂的「省電死」,但比對天氣更熱而無此類預報的時期,則發現死亡人數反而減少,卑鄙的是,東電仍然拿著前者大作核電不可缺的宣傳。
至於核電產業下的弱者,我們在書中不同篇章之間屢屢可以發現。照理說,核電廠應該選擇在最安全的地方建造,但往往蓋在無能抵抗回饋金的窮鄉僻壤,所以在建造部份就是政治而非安全第一的;核電需要許多人在超高幅射值的原子爐邊進行檢查,且因為很容易累積到超量的幅射值,在不停替換工人之際,很難累積經驗與技術,而因此壓縮檢查時間的同時,也造成核電廠安全的另一個危機。這些工人多是下包的臨時工,是社會的弱者,形成核電的黑暗面;另外,作者在報紙的核電專欄也屢屢提到,在澳洲開採的核電原料鈾,會導致工作人員被曝,嚴重污染環境,居民致癌死亡。這些都是不道德的核電產業之下被犧牲的弱勢。
結語:人類社會的生機
本書最後的逃難記,有著人性的風景,相對於核災發生時,東京人的提心吊膽,逃到大阪時、回到正常世界的落差,令人印象深刻,我因為常去作者的留言板,還記得當時她在上面說:「(在大阪)看到很像人的感覺的人。」人不是本來就該像人嗎?雖然說這句感言很像廢話,但卻最真實地、具體地傳達出有無核災的生活差異,讓我們珍惜現有的人情環境,並矢志守護普通但珍貴的一切。
或許我們在看了書中這麼多資料之後,會因為利弊得失的衡量選擇非核,但我更希望反核運動的成果,能夠是對每一個人、尤其是弱者的尊重。我所喜愛的日本歌手中島美雪,有一首被許多人認為是反核歌曲的作品「暴風雪」,其中一句歌詞「被眾人犧牲的孩子的標誌,不會在人們能看到的地方。」也許,對於被犧牲掉的弱者的忽視,也是忽視一切恐怖警告的開始,如果本書與反核運動還教會了人們這一點,公平正義會將在更多不可見的角落誕生。
[1]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5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