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二)
《書籍資料》
書名:同輩
編者:張曼娟
編者簡介:
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博士研究範圍為古典小說,講授古典小說課程近二十年。現代文學創作與古典文學賞讀,是使她平衡起飛的兩隻翅膀。近年來致力於經典文學通俗化的創作,走在京都卻恍然以為是在長安城,常常有著被古人啟發的靈犀。
《內容簡介》
看過許多經典的男同志故事,主題常常是背負著倫理與壓力的憂傷告白。
然而,時代在改變,幸福的定義和自我存在的價值也已然轉變。
這些年來,我遇見愈來愈多青春的男孩,
不再對喜歡的對象,原來是相同性別的感到羞愧與驚懼。
相反的,他們勇於追求,甚至是驕傲的,
以一種宣佈的姿態,展現愛的本能。
在閱讀《同輩》的當下,我聽見了他們盈滿幸福的聲音。
──張曼娟
目錄:
1. 代替說再見∕張維中
2. 人魚男孩 ∕陳建志
3. 今宵多珍重∕陳慶祐
4. 夜集∕阿法
5. 馬吉的快樂鬆餅∕林怡翠
6. 下雪的洋面∕潘弘輝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www.books.com.tw/)
《書評》
就內容與主旨而論,這部選集中超過一半的篇章似乎應該歸入“網路言情小說”的範疇——結構明瞭、情節簡單、意義不深——總而言之,沒有太多“營養”。然而,這部小說集對於讀者(尤其是同志讀者)而言卻有著微妙而不凡的意義。
讀罷此書,滿心充滿著暖意。幾乎每一個故事的同志主角都不再躲避世俗的眼光,自信滿滿地站在陽光底下,或愛得大大方方,或恨得轟轟烈烈。行雲流水的<代替說再見>、活色生香的<人與男孩>、死生契闊的<今宵多珍重>、精微夢幻的<夜集>、哀而不傷的<馬吉的快樂鬆餅>以及抽絲剝繭的<下雪的洋面>……每一個故事都如陽春三月的鶯飛草長,渾然天成,不加矯飾。整部小說集可謂充滿了“陽光敘事”的色彩。
誠如編者張曼娟所言,經典的同志小說慣常背負著“倫理與壓力的憂傷告白”,如《孽子》,如《逆女》。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更多的同志不再對自己的性取向羞於啟齒,他們“跳脫了自我認同的悲情,克服了或隱藏了自身在家族血脈中的定位為難去除了自我形象的妖孽化或是暫且擱下了罪愆的辯證(見孫梓評<導讀>)”,“勇於追求,甚至是驕傲的,以一種宣佈的姿態,展現愛的本能。”
於是,我們在這部小說集中欣喜地發現:
同志文學的敘事場域(也是同志的生活空間)不再禁錮於深夜的公園、昏暗的酒吧以及其它見不得光的地方——公司、餐廳、書店、軍營……光天化日之下,到都有同志的身影,對無所遁形的恐懼消失殆盡;
同志群體不再顯得楚楚可憐或者“妖”氣沖天,以期迎合主流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鐵血柔情的中尉、堅強剛毅的士兵、成熟穩重的上班族、古靈精怪的學生仔……形形色色、林林總總,刻畫出多姿多彩的同志臉譜;
同志議題的探討也逐步走出自我認同的掙扎、人倫道德的矛盾以及世俗禮教的桎梏畫出的圓圈,指向更貼近當下也更豐富多元的情感激蕩與人事糾葛——“《同輩》裡所述的一切,與生活中可經歷的:期盼一場新戀情的到來、藏避不開的性愛趨力、心底獨自記掛的珍重舊事、網路無遠弗屆的魔幻觸手、與女性友人的親密友好和角力遊戲,與同性之間永恆的愛欲與定位關係,都隱隱相關著,像一幕隨時可能發生再身邊的戲碼。(見孫梓評<導讀>)”凡此種種,想必每一位同志讀者都會產生感同身受的共鳴。
我們甚至可以窺見同志文學的書寫模式得以解放的種種端倪:除了“去壓抑化”的傾向之外,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文本所呈現的“同性戀敘述語境”,即在完全默認同性相戀的自然合理而又不排斥異性戀的預設下展開敘述。字裡行間,我們幾乎看不到社會的歧視現象或排“同”反應,所有的同性者都如同異性戀一樣毫無道德負擔地相遇、相知、相愛,“當局者”和“旁觀者”統統視之為合情合理。那麼,我們是否矯枉過正呢?非也!在異性戀愛情的敘述模式中(“異性戀敘述語境”),異性相吸是毋庸贅言的前提,是不成其為“預設”的預設。因此,同性相戀就被放到了對立甚至對抗的位置。那麼,在同志群體正逐漸覺醒的現代社會,“同性戀敘述語境”的構建豈非一種十分有益的嘗試?當然,異性戀不可能也無必要被置於同性戀的對立面,否則無疑又將淪為另一種獨裁。
徹底揚棄異性戀話語霸權的統攝,但也並非全然進入同性戀的 “專制”體系,這當然有著濃厚的烏托邦色彩。雖然社會對於同性戀的全盤接受至今仍屬“理想界”的空想,但當它真正成為同志文學的敘事起點時,也就意味著以性取向為主導的話語霸權的徹底消失。到那時,“同志文學”也就沒有必要再稱作“同志文學”了吧!就此而言,《同輩》所傳達的思想有多深刻、所運用的技巧有多純熟——這些文學“內部”的表徵已不那麼重要,令人欽羨的恰是文本以下把黑紙白字支撐起來的那股力道。誠如編者張曼娟所言,“在閱讀《同輩》的當下,我聽見了他們盈滿幸福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