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竇希皓
《書籍資料》
書 名:傷害我的是最親密的人
作 者: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顧玉珍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年份: 2003
《書評》
壹、專書簡介
「我們應該讓大家都知道台灣確實存在嚴重的家庭暴力。」「我們應該讓那些躲在牆角的哭泣的受害者知道如何幫助自己。」這兩句話揭示了本書採訪、編撰的中心意旨,將躲在牆角不為人知的家庭暴力事件揭露出來,讓自詡人權立國的我們知道,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便是於民國 87 年 6 月 24 日立法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但這不代表終止了家庭暴力,我國社會上還有許多家庭暴力的迷思,推廣對家庭暴力的正確概念,以及對當事人的關懷協助及同理心,都需要大家的努力去推動。
本書由民間司改會結合長期在家暴防治領域中奮鬥的律師、社工員、法官、心理諮商師、精神醫師,共同參與,並邀請專業作家顧玉珍做為執筆者,將這些用當事人血和淚記錄下來的故事,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藉由書中的個案故事,呈現目前司法、社政、警政、醫療體系在家暴的這個議題上所出現的資源不足及問題。另外,本書可以作為類型化本土家暴案件的契機,以迎頭趕上國外處理家暴問題的細緻度與專業度。讓受到家庭暴力與婚姻陰影的家庭受害者,提供法律的出路或保障。
在本書中,收集了六篇家庭暴力的個案:大陸新娘、外籍新娘、原住民、吸毒、家暴的記憶裂痕……每個故事背後,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書中都是透過當事人的心路歷程,呈現出家庭暴力對個人與小孩造成的傷害。我想,這是許多社會現象的縮影和對社會大眾的衝擊,讓我們知道,台灣社會的確存在著嚴重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一種犯罪!但是大多數人卻把家庭暴力視作為『家務事』,認為這是外人所不能也不該干涉的,這是錯的。針對書中不同個案及議題,本書提出專文回應,並引導正確的觀念,在本書卷末,提出實用的知識和相關問答,釐清傳統錯誤價值觀相混的正確觀念,也讓我們能更清楚了解家庭暴力的真面目!
貳、內容概述
依書中六個家庭暴力的故事,依其內容故事和主題探討簡述其內容如下:
一、天堂鳥-外籍新娘達妮亞
(一)內容故事:顧玉珍
達妮亞被三嬸送(嫁)到台灣來,在想像中台灣是一座富庶、和平之島。但是,在兩邊的認知不同下,一邊認為的聘金,被另外一邊視為買賣的「費用」,於是,視作佣人的虐待,達妮亞求助無門,受盡歧視,他和他的子女不僅遭受家庭暴力,還受到相對優勢國家的『集體』暴力。
(二)主題探討:蔡崇隆(公視紀錄片導演)
外籍新娘一直以來被建構為台灣的社會問題,會說是『建構』的原因是一直以來所謂外籍新娘得社會問題說一直沒有數據或資料可以證明,而歧視和刻板印象,更使得原本可以很好的家庭逐漸失溫。本文揭露出關於金錢交易價值觀、文化主體性等等的問題是我們該探討的問題。
二、桃花舞春風-中國新娘葉香
(一)內容故事:顧玉珍
對於瓊瑤式愛情的憧憬,嫁入台灣的弱勢族群,不僅承受別人的困境,更承受了社會得集體偏見。婚暴猶如啟動的馬達,在不平等的法律下被施暴者予取予求,甚至還差點發了瘋。還好在賴曉童律師的協助下,不僅擁有自己的事業,也成為第一個有中華民國身分證的大陸新娘。
(二)主題探討:趙彥寧(東海社會系教授)
所謂『大陸新娘』或『外籍新娘』不僅不符合國際移民法的慣稱,根本是性別歧視,將『新娘』依附在婚姻關係中,否定了其獨立的存在性。如此不正當的法令更強化了社會歧視,故事中的結局告訴我們相關法令的不完善我們應該要敦促司法及立法革新才能達到治本的效果。
三、鹹豬肉的滋味-原住民婦女 Saumah
(一)內容故事:顧玉珍
所謂的山地服務隊和不適當的稱呼,加深了不必要痛苦,因為種族的隔閡和家族的權力結構, Saumah 與漢族男孩的家庭(客家)關係產生破裂(其母反對)。原住民丈夫的事業不順和愚蠢、沒有自制力和混蛋,導致家庭的破碎。 Saumah 的自立,讓她和子女重新有另一片天空。
(二)主題探討:利格拉樂‧阿烏(原運工作者、作家)
原住民的家庭具有多種不同於漢族的文化,因此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常被誇大或誤解,而真正遇到問題,在面臨社會結構得變遷,使的弱勢更加弱勢,原住民婦女的權益常被多重壓榨。
四、幸福的玫瑰-加害人的處遇問題
(一)內容故事:顧玉珍
吉兒的丈夫從婚前就毆妻,在吉兒一次次的忍受下越形暴虐,更甚至在其兒女面前暴行,由於受暴者不斷地歸於宿命,使得施暴者更加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吉兒其夫為酒癮患者,吉兒為了丈夫委曲求全,但最終吉兒決心終於脫離,其夫也脫離依賴自立自強。
(二)主題探討:林美薰(心理諮商師)
婚姻暴力的的循環為緊張期→施暴期→甜蜜期,在不斷的循環中凌遲被害人,婚姻暴力對受暴者精神上的衝擊就像是漸進式的謀殺一樣。而受暴者在家暴中所面臨的衝擊為:貶抑感、恐懼、物化感受、剝奪、過度責任感、現實感的扭曲。
五、美麗境界-藥物濫用者之家庭暴力
(一)內容故事:顧玉珍
文君其夫因破產失敗,而吸毒墮落,本來再起的希望全盤落空,伴隨著的是暴力和精神虐待,和傷害孩子的心靈,最後在同事的幫助下,文君終於離婚脫離暴虐的環境。但文君在獨立生活下,卻還要遭受對單親家庭不公平的待遇。
(二)主題探討:楊聰財(耕莘心理衛生科主任)
毒品的共同依賴現象(即為夫或妻濫用藥物,影響另一半,進而影響其他)會使濫用者更加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目睹暴力行為的兒童會產生攻擊性、害怕、較差社會機能、自責等等不良影響。另外,暴力不會因為姑息而中止,受暴者掌握第一時機的自我保護計畫是必要的。
六、跳舞的妮可-目睹婚暴的子女
(一)內容故事:顧玉珍
妮可的母親是美國人,從小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其中,妮可目睹暴力、外遇、自殺,讓妮可崩潰了。她選擇失蹤。最後母親終於離開父親,但是對她已造成傷害,但幸運的是堅強的她,成長站起來,未來的路仍然艱辛。
(二)主題探討:王浩威(心理醫師、作家)
妮可的心靈受到婚暴的衝擊,展現在情緒上的是防衛和害怕,還有封鎖。如果,沒有良好的醫療和制度,她將會不斷的流浪。我們的社會有許多的妮可還在獨自努力,需要大家的關心和協助。
參、感想省思
文章刻畫出六位當事人的心路歷程,引出『家暴』-隱於家庭、讓受暴者在暗夜低聲哭泣的社會問題。在書中,作者用實際的案例寫出無法言說的家庭暴力與恐懼,我們必須知道,暴力不是愛情的意外,最深的恐懼來自最痛的暴力,最痛的暴力來自最親近的人,本書深入淺出地說明不要再對家庭暴力抱持著鴕鳥心態,並且對家庭暴力作積極的反擊,家庭暴力不是「家事」,而是社會問題。
從人權的角度來看,本書中的故事讓人瞠目結舌,在全民具備平等觀念的台灣,怎麼可能會這樣的想法?但從書中顯現的家暴案例,這些侵犯人權的思維模式,就筆者個人觀察,也許源自於幾個錯誤的思維(請容許我用「錯誤」這麼獨斷主觀的說法):對特定族群的偏見、他人家務事的心態和自以為是的看法。
所謂對特定族群的偏見,並不是你說自己沒有就沒有的觀念,這種偏見包括了高或低的歧視。其實在我們心中,已經對某些族群多多少少存在著些許的偏見,只是我們未察覺,例如書中認為原住民是骯髒的番人、娶美國人很了不起,或是把「外籍新娘」當作是買來的佣人等等,這些心態其實都是偏見的巨大化,當偏見巨大化後,我們的心中真的能視他者都平等嗎?這是不可能的,平等必須建立在無偏見的思維上,才是真平等,也只有真平等的觀念才會去認同其他族群的人權。
而他人家務事的心態源自於每個人都想當然耳的認為:這是他們家庭自己的家務事(那在受暴者街上被家庭內的加暴者毆打,就因為是別人家裡的家務事不應該去插手?),所以應該讓他們家自己解決(所以受暴者就應該被打?不論受到什麼委屈都應該盡心盡力維護家庭的名譽?家醜不外揚?),這些想當然耳的觀念除了源自於過去傳統的「法不入家門」、「家有家規」等舊有觀念,還包括家庭中一些「階級」觀念,如父母親有用任何方式來管教孩子的權力,或是丈夫對妻子有支配權等等,這些觀念在我們的社會裡,不僅僅阻隔了法律思維和平等觀念融入生活,更是家庭暴力的幫兇,發展人權的阻礙,而這是「他人家務事的心態」更將這樣的議題掩埋在虛偽的和諧中。讓加暴者自覺,還不如由我們去破除這樣的心態,不要讓暴力掩埋在「家務事」三個字之下。
而自以為是的看法常常是讓受暴者再次傷害的源頭,當受暴者從家暴的陰影中站起來時,卻又因為外人的誤解而受到再次傷害,例如對單親家庭的誤解、心靈受傷的孩子等等,而社會對家庭暴力中的受暴者的救濟和協助又失之於同理心的對待,當受暴者在家庭中受到傷害願意站出來尋求外援時,社會大眾卻常常因為個人自以為是的看法去批評、旁觀,這樣的作法讓社會上的對保護自我權利和平等的人權思維悄悄地消失,本書將家暴的過程用故事方式揭露出來,讓大家瞭解這不是電視新聞,而是發生在現實世界的真實樣貌,不要讓自以為式的看法阻礙了對真實的端視。
回歸本書的主題,「 最深的恐懼來自於最痛的暴力;最痛的暴力來自最親近的人」 這不是弔詭的循環敘述,而是在現今社會中發生的真實,從本書中,不僅可以瞭解社會上一直被虛偽和諧所掩蓋的罪惡,更重要的是,藉由本書讓家庭中的受暴者能看到和自己一樣經歷的主角的勇敢,並鼓舞自己有站起來的勇氣,也讓社會大眾真正去正視這樣一個發生在你我周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