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美惠(國立桃園農工高級職業學校教師)
《書籍資料》
作 者:彼得.麥克拉倫( Peter McLaren)
譯 者:蕭昭君 、 陳巨擘
校 定:廉 兮 、 陳巨擘
出版日期:2003
出 版 者: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本書摘要》
本書的前半部,讀者可以在其呈現的教學日誌中與彼得.麥克拉倫一起回顧他在加拿大某個內城學校(inner city school)四年的教學經驗,(註:內城學校特指位於市區的貧民區學校)。在他的日誌中,記載著其如何引導學生開始針對貧窮地區、弱勢族群生命狀況,提出質問,並且進行理論之建構。本書的後半部,檢視作者如何分析整個學校生活經驗,而這個分析是作者在撰寫日誌多年後才完成,思考老師如何協助內城學校的學生,讓其能夠更具體的、確實的覺得自己是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在一個資本主義、父權當道和種族歧視的社會中。在本書的結論部份,是作者對自己早年日誌的思考,重新解讀與反思、自我批判,鼓勵讀者能檢視不平等權力關係的理論分析,如女性主義。
《分析討論》
即便是在自由、民主、富裕的美、加,卻非如一般人所謂「年輕人的天堂」,我們也見識到諸多不公不正,違反人權的情事,其每日在學校、教室所面對的困境,其實是沒有國界的差別,社會上無所不在的種族、階級、性別上歧視的潛在課程,而作者本身即成長於那白人、父權的文化傳統與生活中,且這些本身即構成學校生活的主軸。例如:作者提及教導古典名著,也是一種將特定價值和行為模式灌輸給特定團體的方法,既存的社會階級得以因此鞏固。反觀我國國情總認為原住民的文化不如漢人主流文化來的精緻,在學校中原住民的學生學習狀況並不盡人滿意,但這又何嘗不是以主流文化的標準,窄制附屬團體文化嗎?
人權的基本原理:人生而平等。平等則指不論種族、膚色、性別、貧富,每一個人的人格與價值都是平等。主流文化對其他團體所形塑的刻板印象、印記和劣等形象;用自己的宰制標準衡量其它他團體,用自己的那一套規範建構次要、附屬團體,把他們當作欠缺這些規範或否定他們原有的規範,例如:女性與男性的差別、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區別、好學生與壞學生的標準版本、工人與專業人士的區別等。往往我們會因為偏見而對特殊團體的人給予不公平的對待,易言之,因為對特定族群持有偏見,進而給與予不公平的待遇,這樣的行為即等同於歧視。這種歧視行為,不自覺的在周遭發芽、生根、茁壯而不自知,甚且視為理所當然。事實上,只有當我們真正的尊重差異,平等才有可能實現;也唯有看見差異,世界才更美麗。一如柏楊先生所言:「人權思想的覺醒即是美的誕生」,使人權的迫害能逐漸減少。例如:我們要求學生服從我們所謂的「好學生」的標準版本時,他們要付出什麼代價?而我們心中那把尺是否真的標準嗎?誠如書中所言 「我有時候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夠達到標準,因為我很清楚知道自己對某些學生欠缺愛心。即使我努力的看到學生的優點-----,我發現要放掉自己的敵意,非常不易。只有誠實、自然、直覺回應的愛心,才能發揮真正的效果」真是句句箴言。
書中雖然無一字言人權,但是在字裡行間卻道盡人權的迫害與歧異,弱勢的學生通常就是無法在學校「成功」,其人權的保障被剝削而不自知;學生帶著不同的歷史進入學校,這些歷史被埋藏在階級、性別及種族利益之下,進而具體化他們的需求與行為,在這種模式下,往往不能為違反他們自己的利益而奮鬥不懈。我們的教育也缺乏對現象背後的社會形成因素加以探究,及尋找改變之道。
教育的過程就是要開發出每個人的潛能,而非把既有的刻板印象,框套在每個學生身上。學校教育應該是一個了解主體性如何建立的過程,要求學生檢視各種不同的符碼,也就是既有主流文化的觀點、價值、信念,用這些符碼來了解世界。如果我們是被製造、被形塑出來,那麼當然可以去「符碼化」,也就是「被解構」和「重新建構、重新製造」。此時,若教師學習運用批判分析及懷抱理想的思考,也就是亨利.吉諾斯(Henry Giroux)所言以「可能性的語言」,提供學生營造得以「自我增能」的環境。換言之:所指涉的是學生學習如何對周遭的知識批判運用,以拓展對自我的了解、對世界的了解,以及拓展改變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這過程就是學生的自我增能,也就是「珍視並且喜愛自己的過程」。例如性別歧視,將學生生活周圍的文化帶進經驗中,學習才有可能是批判;只有當學生用知識去協助別人增強他們的能力,學習才具有改革的的性格;教師在他們的教室中,盡可能的讓每一位學生都願意參與,創造可能性。
《延伸思考》
請由下列對話或言論,思考諸列問題:
1. 「你要去內城學校教書啊!你百分之百瘋了啊!」「你會把你的一生給毀了」「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受夠了,你想調到另一個比較好的學校教書時,你早就被貼上『內城學校』老師的標籤。一旦你被人家定位在只會教移民的子弟時,你就完了。所以聰明一點吧,在你沉淪之前趕快跳出來吧。」
(1)明星高中的老師真的比較優秀嗎?
(2)高中職社區化就能免除「標籤效應」嗎?
2.「總之,學校就像一個不公平的社會六合彩機器,骰子只會落在原來就有錢有勢的人那一邊。」
(1)是否贊成這個觀點?
(2)是否學校的能力分班就是證明學校持續的拒絕協助弱勢學生增能?
3.過去歷史上,女性從來沒有變成貧窮的機會,因為他們根本就是男人的奴隸,他們只是單為服務男人而存在。在歷史的意識型態上女性被「建構」要來完成男性自戀式的滿足。主流的男性文化,一直把女性的價值,定義在她們對她們的男性「保護者」提供的服務上,過去如此,現在也是一樣。
(1)是否贊成這個觀點?
(2)父權制度下,男女平權能提昇到何種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