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閔翔(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
《書籍資料》
書名:Educating for Human Dignity:Learning About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
原著作者:Betty A. Reardon
審訂者:馮朝霖
譯者:蔣興儀、簡瑞容
出版時間:2002年9月(初版)
出版社:高等教育文化
《本書摘要》
本期要介紹的書籍,如果說是一部大學公民教材或是人權教學工具書,不如說是一部教師與學生都必備的公民教育的啟蒙寶典或人權參考指南。之所以會這樣界定,那是因為作者Reardon是美國人權研究重鎮──賓州大學在初等與中等教育領域的權威教授,曾主持多項大型人權相關的研究計劃。該書融合理論與實務,從個案著手歸納出「如何正確培養公民意識與人權觀念」的整體模式與進階過程,為有志公民教育與師資培育機構相關老師,提供了一個非常豐富、多元、完整的教學圖像,以及教學心態上與思想上的準備。
本書共七章,基本上分三個部分:第一章與第二章是有關理論基礎與教育學取向,主要介紹人權教育的目的與取向,並概述幼稚園到高中的發展順序,這是本書從理論到實踐的精華部分;第三章到第六章則涵蓋了不同年級的教學範例,以台灣的學制為例,分別是小一到小三的規則與尊重概念引介,小四到小六的行動原則與標準的法治國觀念灌輸,國中時期的權利與責任的體會,以及高中時期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責任承擔與權利關係的實踐與反思,這部分對於教學者最為有用;第七章提供若干的教學資源,例如機構地址、網站、書籍與課程等等,以利教師自我進修與發展她們自己的教材。
《分析討論》
一個成熟的民主體制或文明國家,除了形式上看它是否具有公民社會的結構特徵外,例如具有影響力的媒體輿論、或理性活躍的公共論壇等,實質上還需要靠身處其中的「國民」能真正成為一個「公民」。這裡,我想從公民的角度來閱讀本書關於人權教育的闡明與案例,是一個比較容易進入的方式。
也就是說,啟蒙一般民眾的「公民意識」,使其具有公民性(civility),認識到各種公民價值(value)的存在,例如書中第九頁開宗明義點出的人性尊嚴與完整性(以及包含經濟平等、機會平等、民主參與、人格自由、環境的永續經營等),同時能學習到權利義務的各種政治知識,進而在十八歲(台灣目前仍是二十歲)有公民權之後可以在公共事務上參與實踐,如此一來,公民社會才算真正形成。就此而言,公民教育或是這些相關的公民知識的學習──主要是對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就成了我們成長就學過程中,不能忽略的重要部分。這也是現代國家在教授數學、歷史、音樂等基礎知識的同時,公民教育與人權教育無法偏廢而必須讓小孩子到青少年這個階段同步獲得的原因。
但問題是:「上述這些公民學習如何可能」?什麼樣的年紀適合學什麼樣的人權概念呢?本書提供了一個實踐上可能的見解。例如在八歲左右,小孩子至少必須懂得什麼是尊重他人,知道什麼是公平,在團體生活中克制自己的行為,據此維持團體秩序與遊戲規則的進行。而在十二歲之前,必須幫助學生了解到何謂不平等、偏見、歧視等抽象概念,種下小孩子對於人權、正義與公正的普世種子,這個階段就適合讓小學生讀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又國中時期,可以開始介紹具體的人權問題,例如種族與宗教衝突,以及青少年比較關心的兩性道德與價值觀問題,例如什麼是墮胎,使學生開啟「自己做的事自己負責」的責任感。最後,高中時期就可以介紹政治上的各種權利與福利政策,讓學生有討論國內外公共事務、與理解和行使政治權利的能力。
準是,誠如作者自己所說的,這樣的發展歷程上的概念應用在人權教育中,當然會有一些限制,即便如此,本書提醒我們的最重要的觀念:並不是一定要在幾歲教導學生什麼樣的人權知識,而是讓教師在製作或選擇教材的時候,不能只考慮到教學主題,更應考慮到學生當下遇到的問題,來循序漸進的給予,例如當國中生開始打工的時候,我們就不能等到高中才傳授其契約、犯罪、司法系統與雇傭知識,而必須就其個案,選擇其符合的基本價值與道德標準、技能與知識來教導。告訴學生「權利與義務是共生的,權利與責任是共享的」,換言之,享受權利就要盡義務,行使權利就要負責任,這是本書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發。
《延伸思考》
(1)常常有新進的公民教師或教授社會科學概論的老師,抱怨所學的公民知識與實務教學經驗有若干的落差,而導致滿懷熱情卻因整體教育結構而挫折頗大?是我們的公民教材教法有問題?還是升學主義使然呢?讀了本書之後,你認為書中所安排的進階參考課程模式,是否對你有幫助?有怎樣的幫助呢?
(2)公民教育在西方自由主義傳統國家中,也是很重要的教學活動。但隨著時代的演進,傳統的愛國教育早已不再,對於國旗、國歌、國號與國家歷史嘗試賦予新的歷史意義。你認為一個國家是否還需要愛國教育?如非,你認為要怎樣培養對國家的忠誠與情感?如是,納稅、服兵役等與國家發生關係的權利義務事務上,如何能在僵化的愛國教育中給予新的意涵?要如何灌輸這些概念呢?
(3)每個人都說人權教育很重要,人權教育通常位於公民教育的領域。但是,國內教育改革卻想往減少公民教育的教學時數方向修正,你認為這樣的改革有什麼問題?國小的社會領域要多少教學時數才夠?國中與高中因為學生還要升學,因此,你認為一週保留多少時數才算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