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美惠(國立桃園農工教師)
《書籍資料》
書 名:全民人權教育( POPULAR EDUCATION FOR HUMAN RIGHTS)
作 者:柯勞得 (Richard Pierre Claude)
譯 者:王淑英、蔡明殿
出版日期:2002年
出版 者: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本書摘要》
「全民人權教育」本書目前已被世界各地的人權教育廣為翻譯和採用,本書原著目的是提供「人權工作坊」,亦可將本書教學單元編為四日的研習課程;因為本書教材單元曾被成功的運用於高雄市社區大學的人權講座,而本書的特色之一是,除了翻譯原著外,再以台灣的背景配合各單元內容,摘錄學員的討論寫成數則【人權心情】。
全書共有二十四個教學單元,這些單元是連結四個主題軸,從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的四個階段與十二項價值觀,其人權價值的架構分別是「尊重人性尊嚴和公平的法規」、「人權和責任的關係」、「使用分析來尋求公義」、「修正錯誤」;每一項價值觀都有兩個單元,供引導者選擇,選擇標準是依據參與者的背景程度。 其運用人權的觀念、教材的組成原則是「人們如何由簡單到複雜的概念來發展他們的社會價值觀念」,從最初人權概念的第一步,「由尊敬自己推及到尊敬別人」,逐漸導致最後階段「修正錯誤的必要性」,也就是說,人類社會價值的形成是由小孩到成人逐漸醞釀而成。
《分析討論》
本書作者Claude認為人權教育的最優先目標是「增能」(empower)---增能是一種過程,經由這種過程,能夠增加對自己生活的掌控。這種增能的教育方式前提是:人類不僅只有瞭解事實的能力,人類更具有批判性的反省與行動的能力。因此必須讓學生能夠分析、瞭解並揭露這些議題、行動或經驗的底層結構關係,且能發現潛在的隱藏特殊利益。
本書打破以往僵化的、權威的教學模式;拋棄以往老師和學生為對立二分的學習模式;揚棄「老師什麼都懂得角色」、「小孩子有耳無嘴」;而是讓所有人都參與這個學習的過程;事實上老師並不應該為「老師」,而是引導者,經歷從意識激發的過程,到發展出批判性的技能評估,連接學習與行動的能力,最後糾正錯誤;「引導者」不應該避免討論衝突性的議題,如隱私權與言論自由的對立,反而要鼓勵開放性的討論;「參與者」的經驗會促進獨立和批判性的思考。教學活動單元活潑生動化「腦力激盪」、「小蜜蜂」、「破冰」、「談話圈」、「同心圓」等等;同時希望利用這些教學模式模仿重現,以此方法會澤另一群人。在這些「參與者」中,也許只有少數人會成為人權專家、或人權工作者,但是我們希望牠們之中有人可以成為「人權行動者」,甚至有許多人可以成為「人權倡導者」,當然最終的期望是所有人都能對人權問題有所覺醒。
誠如本書所言「有效的人權教育目的並非是要播下社會不安的種子,任何這種想法都誤解了人權和民主」,大眾化的人權教育是教導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來膫解自己的權益,「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第二項明述教育的目的是:「加強對於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立法院於八十八年通過的「教育基本法」第二條第二項:教育目的促進對基本人權之尊重。人權的概念具有翅膀,它已經在世界各地找到他的方向,人權包括受教育的權利,人們有權利膫解自己的權益,這種觀點已經深植於世界的國際標準,所以聯合國大會宣布於西元1995-2004年是「聯合國人權教育年」。
人類學家米德(Margaret Mead)曾言:「絕不要去懷疑一小群能思考且肯負責任的小市民能夠改變這個社會,事實上這是唯一曾經改變過世界的事。」同樣的我們也不要輕忽孩子的潛能,藉由人權價值架構配合參與者的知識與經驗,引導致新的概念和行動,以強化參與者對人權的瞭解與信賴,將教育視為一種避免侵犯人權的策略,而人權教育正象徵一個「播撒希望種籽」的任務,有待全民努力。
《延伸思考》
1.我們日常的用語,文字書寫的表達就不難發現對原住民或新移民所受到的歧視有多普遍,還有許多人以「番仔」稱呼原住民,以「大陸妹」、「越南妹」稱呼鄰近的新嫁娘;更讓人怵目驚心的廣告「越南新娘,非處女包換」,人的價值被物化。你認為一個人的無知與偏見,又自以為是,經由教育可以修正這些錯誤的成見嗎?
2.以前有人以「像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來批評內容不佳的長文,這個裹腳布代表女性被社會折磨一生的具體證據,這麼令人嘔吐的習俗是否顯示出父權社會男性沙文思想的淵遠流長,你覺得現今女性在職場上有受到歧視或障礙嗎?
3.台灣教育不僅面臨「少子化衝擊」,也需面對學生「異質化」問題,未來一個班級中,將面臨成長背景迥異的學生組合:外籍新娘所生的「台灣之子」、離婚導致的「單親家庭子女」、集三千寵愛一身的「獨生子女」,這些都使得教學複雜化,真能如書上所言:「你在你的船上,我在我的小舟上,雖然我們不同船,但我們同享一條生命的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