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臺灣人權腳步-勞動人權
2023-07-06
「雙手萬能,勞工神聖」,那是一句響亮的口號,但是有多少人重視勞動、照顧勞工呢? 其實,我們大部分是勞工,勞工的定義就是受僱領薪的工作人員。所以我們談勞動人權,實際上就是談臺灣 65%以上人民的權利。 勞工運動的觀念和組織方式,基本上源自於西方。臺灣在日治時期就有勞工組織,但勢單力薄、功能不彰,戰後工商業起飛,勞工人數激增,加上西方人權意識逐漸引進,臺灣有了較為具體的勞工組織和行動,而相關法令規範也逐步制定。但是由於戒嚴時期的抑制,臺灣的勞工組織多半偏向執政者及資方,而勞動運動不是被視為思想行為偏差,不然就是虛應故事的聯歡大會。臺灣真正有體制外的勞工組織及影響社會、導正政府和資本家決策的運動,是開始於1980年代。勞動人權有許多內涵,諸如工作權、平等權、資遣退休權、職災賠償權及罷工權等等。本輯中,將由政府官員 、專家學者和當事人代表,從不同角度探尋臺灣勞動人權之腳步。並期許因勞動人權的提升,而提升臺灣經濟 競爭力,進而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
字幕提供:有 |
備註:教育部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