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費昌勇(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
當我們說「人類是唯一的倫理動物」時,並不是說人類的行為比其他動物更高尚,而是說「人類是唯一能夠做出倫理判斷,並且是有必要接受倫理衡量的動物。」自古以來,倫理學一直是哲學和神學的範疇。然而,以勞倫斯為主的一批學者們,從二十世紀末葉開始,主張應該從科學的實證面來探討人類對非人類動物應該持有之倫理態度和倫理行為。彼等認為人類對非人類動物(non-human animals)之行為之倫理判斷,不能僅僅倚靠人的「感覺」或「直覺」,而是要使用客觀的科學證據,如動物在行為學上的天性需求,以及動物在生理學上對受虐之反應等證據為判斷之基礎。因此,研究動物倫理(animal ethics)的關鍵,就是需要具備動物行為學與生理學等相關之科學知識,做為動物倫理判定時之證成基礎。然而,即使目前已經有甚多確切的科學基礎證成人類對非人類動物應有之倫理(人道)態度,但目前的人類仍舊對動物倫理十分漠視。駭人聽聞之虐待與虐殺非人類動物的事時有所聞。因此,關心非人類動物受苦的學者們,更進一步開始關切人類對非人類動物應有的道德責任。有關之思想學派眾多,其中「動物權」是最受當代思潮重視,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主張。本文欲透過介紹動物倫理與動物權主義,說明動物權架構與倫理體系,盼能使讀者反思「人與非人類動物的關係」之意義,進而可能轉變自我對非人類動物之倫理態度。動物倫理共有五種,其主張如後。契約論:「倫理的基礎乃為協定」。效益主義:「倫理是人類與非人類動物福利的最大化」。關係主義:「倫理產生於我們與非人類動物的關係」。動物權主義:「善的結果不能讓惡的程序合理化」。環境主義:「不在乎動物個體之保護,而是物種完整性之保護。」 動物權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就非人類動物的本質上來說牠們應該享有行為的自由,在牠們自己的生活圈中生活、居住,人類不可隨意的傷害、虐待、和剝削的權利,正好像人類擁有此權利是一樣的。基於人類自視的優勢而歧視非人類動物的思想,稱為「物種主義(speciesism)」。這種歧視與種族主義(racism)、性別主義(sexism)之心態相似。動物權運動者將人類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與關愛擴展到非人類動物,因為牠們跟人類一樣,也會感覺到疼痛、害怕、飢餓、口渴、孤獨。因此,動物權主義基本上不支持動物農場、活體動物試驗、使用以非人類動物為材料之產品(如皮鞋)、與非人類動物有關之娛樂,如釣魚、馬戲團、牛仔表演(rodeo)、鬥牛、賽馬(狗)、動物表演、狩獵等;此外也反對動物園,因為動物園無法提供動物施展天性之自然環境。動物權思想共有三大主張,分別由彼德辛格(Peter Singer)、湯姆雷根(Tom Regan)、Gary Lawrence Francione所提出,分述如下。
1.彼得辛格主張人類與非人類動物均應接受「利益的平等思考」之對待,屬結果論。他的理論前提是:「每一個具有道德利益(moral interests)的個體都有相同的倫理地位。」而這項利益便是受苦(suffering)與享樂的能力。舉例來說,一隻老鼠與一個人都有不被踢的利益,因為二者都會「痛」,這並非倫理之衡量,而是利益之平等思考,若二者未能以平等之原則來思考「痛」的利益,就不符合利益的平等思考,其關鍵是老鼠與人都具有「感知」的能力,石頭沒有感知,故可以任意擊碎或切割均無妨。科學已經證明人與非人類動物都有感知,也就是都有躲避痛苦與追求快樂的能力,故非人類動物與人類就感知來說,具有相同的利益。彼得辛格思想的支持者主張人類應該廢棄動物農場與動物試驗,且應該犧牲享用不人道之美食,如鵝肝醬等。
2.湯姆雷根是從義務論立場提出動物權利之主張。他認為無論是心智正常之人類,與心智尚未成熟者如嬰兒或心智不全之病態者,都應該視作倫理考量的對象,而應予以尊重。如果我們主張應該要保障嬰兒或是心智不全的人,那麼和他們擁有類似理性能力的非人類動物也應該受到相同之保障。湯姆雷根認為鳥類以上的非人類動物「具有生命之主體性 (autonomy)」,意即不單是活著以及有意識而已。牠們有信念、欲望、情緒生活、具有某些程度的喜好與利益以及建立己身生命福利之能力者(主要是指鳥類與鳥類以上的個體)。據此,湯姆雷根主張應給予上述之非人類動物一個與生俱來的價值,並從這個價值湧出「權利」,此一基本權利應該與人類之權利一樣受到尊重。這樣的權利論建立了一個嚴厲的規則,就是禁止非人類動物成為人類的資源,要求中止動物農場與實驗動物。這個主張被視為是一個激烈的主張,因為這個主張如果實施,將會嚴重地影響了人類目前的生活。
3.Gary Lawrence Francione的主張被歸類為動物權之廢除主義,他認為目前之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所訂對非人類動物之規則,無論在理論面抑或實務面都沒有堅實之基礎,只是讓世人較能安心的繼續利用非人類動物而已。他主張非人類動物僅需要一種權利,那就是不應該被視為人類之「財產」,此一主張的倫理底線就是純素主義(veganism),拒絕消費所有的非人類動物產品。
第一次動物權運動出現在十九世紀的英格蘭,主題是反對實驗動物不麻醉。「就人類對待非人類動物的行為而言,所有人都是納粹。」二十世紀末葉,西方之政治菁英接受了保護動物的人道思想;平權運動的反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運動,開啟了各種反歧視運動之思潮。動物權思想透過科學與哲學之論述,也引發了社會革命,並使無數人覺醒投入動物解放運動。二十一世紀的動物權研究更擴展至人文層面的倫理地位、科學層面的認知機轉、動物行為與基因的關係等層面。動物權運動與人類社會的進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若能體會到這一點,將更能體會到動物權運動的深層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