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佳雯(台灣公平貿易協會理事)
故事從一杯咖啡談起
在都會區的上班族,有許多人習慣每天早上或午后來一杯咖啡以提振精神。但是大部分的人極少思考,一杯近百元的咖啡背後,產銷過程的不公平環節。一公斤的咖啡豆能沖泡出80杯的拿鐵,但遠在南美洲、非洲、東南亞的咖啡小農生產者,卻只能獲得新台幣4元的收入,利潤不到咖啡售價的1%。咖啡小農生產者的勞動權益、土地所有權、環境嚴重遭受剝削。但99%的業者不曾拜訪生產國,全世界約有50個咖啡生產國,2800萬名咖啡農,這些咖啡農大多生活在國際貧窮線的標準以下,在收入過低的狀況下,大量使用農藥與砍伐森林,此惡性循環亦危及生態環境。
專注原住民議題的美國人權律師Dean Cycon,開始探索咖啡豆的來源,自1993年起遍行9個國家,在生產現場直擊咖啡農的困境,記載數十位咖啡生產者的故事,集結成《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一書。為了改善不公不義的貿易體系,Dean Cycon深信商業除了追求營利之餘,更可以發揮影響力,創造正向的經濟活動,因此採用「公平貿易」模式,為低度發展國家的勞動權益與生態環境帶來改善的力量。
什麼是公平貿易?
1940、1950年代宗教與環保團體即嘗試於第三世界國家為手工藝者建立公平的供應鏈,此即為公平貿易概念的萌芽。至1960年代,歐洲學生運動開始反思自由貿易與全球化市場失靈導致不公平的現象,如:傾銷、勞工剝削、強迫性的貿易自由化、專利控制…等,以「貿易非援助」的概念,提倡減少貿易過程中對生產者的剝削,保障低度開發國家的農民與工人有合理的報酬,並且改善其工作環境,此階段可視為公平貿易運動正式興起的開端。發展至今,公平貿易制度的推行已有很明確定義需兼顧經濟、環境、社會面向的三重盈餘,而有如下十項基本原則:
1. 為經濟弱勢的生產者創造機會
2. 生產流程與交易環節的透明與可責性
3. 支付生產者合理的報酬
4. 生產者、國際公平貿易組織與貿易商共同維持彼此信賴與長期的夥伴關係
5. 藉由公平貿易產品,尊重與推廣生產者的文化認同與傳統技藝
6. 確保生產過程沒有童工與奴工
7. 沒有歧視、性別平等與自由結盟的承諾
8. 確保合適的工作條件
9. 提供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
10. 尊敬環境,以永續思維管理生產鏈,降低環境影響與破壞
自由貿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非僅是利潤分配,而是源於「權力」的不公平。身處於窮鄉僻壤的小農與生產者,缺乏足夠的市場資訊,僅能任由收購商壓低產品收購價格,也因個別生產者的產量少,難與盤商取得平等的議價空間。因此,公平貿易組織引導小農們組成合作社,以團體合作方式提高生產者的議價權力與地位,藉此重新掌握生存權利;公平貿易組織也為生產者建立能力培訓的學習網絡,與舉辦相關的倡議活動。提供小農們合理的保障收購價格,亦回饋固定比例的盈餘予合作社,做為社區發展基金;此筆經費需經合作社成員決議,方可用於興建學校、修繕公共設施…等社區事務,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
認明「公平貿易標籤」
現今,公平貿易的品項已不再僅限於咖啡,品項多樣化,包含:香蕉、蜂蜜、柳丁、可可、棉花、新鮮水果及蔬菜、水果乾、果汁、堅果、植物油、奎寧、米、香料、糖、茶及紅酒,以及手工藝品。該如何辨識與選擇呢?請認明「公平貿易標籤」!
歷史上的第一個公平貿易標籤出現在荷蘭,原本僅用來標示墨西哥的公平貿易咖啡,但為商品貼上標籤的模式時,提高產品的識別度,也增加商品的銷售量,因此促成了往後公平貿易標籤及推行運動的誕生。
公平貿易標籤不僅只是一張貼紙,其背後代表了一套完成而嚴謹的認證體系,包含:稽核、輔導、認證…等程序,在此系統中,以合理的貿易型式保障小農的基本生存權利與提升生活條件,並強調遵守國際勞工組織的規範與聯合國人權憲章,鼓勵賣家及買家之間建立長期的商業關係,維持、建立透明的供應鏈,應用友善環境的方式生產作物與手工藝品,最終也照顧到消費者購買與食用產品時的安全健康,同時兼顧生產者、環境、消費者的利益,開創多贏模式。
藉由標籤的識別,也可提醒並教育消費者,在購物之前思考價格背後的價值,如:產品原料的貿易過程與來源、生產者的勞動條件保障程度、企業對永續發展的當責性…等面向,引領民眾以積極的消費行動促成社會改變與典範轉移。
「便宜的背後,一定有人倒楣」
公平貿易主要保障身處貧窮線下的生產者,而這些生產者多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似乎離台灣很遙遠。然而,以公平貿易的理念與精神來審視企業卻是必要的。
2013年年底,台灣歷經多起嚴重的食安問題,也點出了人們消費心態與習慣,追求低價與貪小便宜時並未細究勞工權益、產品品質、企業經營的誠信與可持續發展。當整個生產鏈傾向不當減少人力成本、物料成品,不僅勞工權益受威脅、環境被破壞,連帶也導致消費者曝露在各種健康風險之中,為便宜沾沾自喜時,無形中卻失去健康與環境。因此,公平貿易所倡議的人權價值:包含勞動權益、婦女權益、兒童福利與環境永續,都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身為消費者,每一次的消費行為就是對企業與自身理念的投票,唯有每位公民積極將觀念傳達出去並以行動響應,才能匯聚力量有效監督企業作為與影響政府決策。
推動公平貿易城市,不能沒有你
2001年英國蘭開夏郡加斯唐(Garstang)率先在城鎮內推廣公平貿易認證商品,使公民對公平貿易標籤的認知率提升至70%,於是引發國際各大城市的響應。2013年全球有200多個城市首長要求聯合國將「公平貿易城市」列入後千禧年方案裡,取代「生態城市」或是「智慧城市」,於此成為各城市競相追逐的目標。目前全球已有1310個城鎮宣布加入公平貿城鎮,日本熊本市於2011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公平貿易市,韓國、香港也接連提出訴求,積極申請成為一員。成為公平貿易城鎮(Fairtrade Town)需滿足五項條件:
1. 城市議會決議支持公部門增加公平貿易產品的採購
2. 全市商店必須供應一定數量的公平貿易產品,必須提供公平貿易相關資訊給市民
3. 公平貿易商品被一些辦公地點和社區組織使用
4. 吸引媒體報導相關活動和爭取公眾的支持
5. 成立一個推動公平貿易的組織,作為對公平貿易城鎮地位的承擔
台北市至今已滿足四項標準,僅需議會支持公部門增加公平貿易產品的採購,即可取得公平貿易城市的認證率先躋身亞洲公平貿易城市先鋒之列,不僅有助於提升國際形象,也可喚起大眾對人權、性別、貧窮、環境等議題的重視,進而積極實踐。
參考資料:
.成為公平貿易城市,台北只差一步
(Okogreen http://okogreen.com.tw/article/1254)
.從《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談公平貿易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81917)
.WFTO十項公平貿易原則
(公平線上Faironline http://www.faironline.com.tw/information/?section=7&id=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