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宇容(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校友)
前言:打破單一的想像
我非常喜歡一句話,「打破單一的想像」。我們對事物的解讀往往來自於我們所接觸的既定印象,面對問題也經常缺乏突破出路而只有扁平單一的想像。
提到聽障者或視障者的職涯,是否腦海裡便浮現了聽障者專注從事不須外界溝通的文書工作、視障者以靈敏的觸覺為人按摩?好像在許多工作場合,身心障礙者的工作總是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總有差人一截,或多或少需要一般人的協助來適應的印象。
讓我們打破單一的想像,拋棄這個「克服缺陷」來適應主流工作環境的認知,反過來想一想,身心障礙者本身的損傷,有沒有可能反而成為一種一般人達不到的優勢?
Dialogue in the Dark (黑暗中對話 )與Dialogue in Silence (寂靜中對話 )正是這樣一個令人驚奇的概念,完全翻轉了優勢-弱勢的地位。在黑暗中,唯有盲人的視野是開闊的,在寂靜中,唯有聾人的聽域是無遠弗屆的,因為他們以更多一般人想像不到的敏銳知覺觸動生命的運轉。
從Dialogue in the Dark說起
Dialogue in the Dark (DiD 黑暗中對話 )源於德國的安德烈‧海勒奇博士 ( Dr. Andreas. Heinecke ) 在1988年時在德國創立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 (對話社會企業,簡稱DSE ),旨在提升大眾對於有別於己的人的尊重包容,並使弱勢族群有專業尊嚴的就業機會。海勒奇先生年輕任職記者時,因為要訓練一位失明的同事,進而讓他驚覺常人對於視障人士的理解是多麼的片段與無知,“Encounter is the only possible way of learning”(相遇是唯一可能的學習之道)他決定要做些什麼來開啟彼此的對話,破除常人對身障族群自以為的憐憫,DiD「黑暗中對話」便因此而生。在海勒奇先生和許多人的努力下,24年後的今天,全球已有超過160個城市,30個國家做過DiD的體驗活動或引進展覽,讓650萬人體驗不一樣的黑暗想像,台灣也在2011年由愛盲基金會取得授權,謝邦俊先生任董事長創立了Taipei DiD。
「黑暗中對話」的主要進行方式是一系列多元的活動如黑暗展覽與黑暗工作坊。完全漆黑的展場中重現了生活場景如公園、超市、森林、港口,體驗者猶如失去視覺,由專業的盲人培訓師帶領摸黑前進,譬如到市場中購物、去公園散步等等。一小時半的黑暗旅程令參與者發現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幫助視障者很容易,一旦失去視覺功能卻角色互換變成仰賴視障者的幫助,如同創辦人海勒奇博士在TED演講中所說“In the dark, you are blind, and the blind are sighted.” (在黑暗中你盲盲不見,而盲人視之若常 )。健視者與視障者平日理所當然的施受關係在這裡被重新定義,黑暗經驗讓公眾與視障者相遇並且相互提升,同時也為視障者創造正面經驗;並反思「優勢」與「弱勢」並沒有絕對,「失能」與其說是基於「個人」的缺陷,毋寧說是端視身處的「環境」,更何況你我都有可能經歷這一刻,有這樣的認知,我們能更知覺到對不同於自己的人的涵納尊重,看見他人的價值而非止於膚淺的同情。
對社會來說,DiD不僅讓體驗者「感同身受」而增強同理心,更挖掘出自己的內在潛能。黑暗工作營如今成為許多企業團隊人力資源和學校訓練的工具,告別單一的感官依賴,反而啟動內在和其他感官的力量專注適應環境,激發領導力與強化情緒智商,有參與者說工作坊讓他「體驗失去視覺感之後,人際互動團隊合作以及完成任務之中的信任,溝通以及互動模式。」也有人覺得未知的環境讓他探索出新的生存之道。
在世界各地的DiD也有不同的發展模式,除了香港是企業經營,幾乎都由政府機構主導,台灣的DiD則是首個以視障相關機構引進的。各組織也極具創新能力,開發出不同的「黑暗中___」的系列活動,譬如法國亞維儂首創「黑暗晚餐」,香港有「黑暗慶生party」,台北結合音樂與對口相聲的「黑暗樂劇場」,「黑暗品酒會」等等都反應熱烈,黑暗系列的無限可能令人拭目以待。
如謝邦俊醫師所言,DiD的獨特之處在於「把視障資源當作是一種商業模式來經營」,開發出只有視障者能夠勝任的專屬任務。這樣嶄新的想像很難不讓人感到佩服,也是我們在謀求身障者福利、創造無障礙社會時值得思考的方向。
Dialogue in Silence 無聲中對話
繼「黑暗中對話」的成功,1997年Heinecke博士與Orna Cohen再度推出新的對話品牌Dialogue in Silence (DiS寂靜中對話 ),同樣以提升公眾的同理意識、消弭隔閡、強化並認識聽障者尊嚴為宗旨。海倫凱勒曾說失明只是阻隔了對事物的理解,失聰卻是阻斷了對人的溝通。但是如果你曾經留心過聽障者的溝通模式,會發現全聾者的「對話」其實是最生動、面部表情最細微與豐富的肢體語言,感受最真切的。因此,無聲工作坊更讓人認識溝通方式的多元,香港的無聲工作坊培訓師李漢明就說「無聲對話讓所有人把溝通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見對方不明白,會用第二個方法表達。而多數人日常說話,都會假設別人會明白,別人搖頭就大聲說多次,最終結果沒有改變。」一語道破聽力正常的人的溝通障礙反而往往在於聽得到便不肯體諒的盲點。
台灣目前尚未引進「無聲中對話」社會企業,但我們可以看看香港Dialogue in Silence HK除了有「無聲飲茶」之外,在今年 (2012年 )11月17日甫推出的一個相當酷全球首創的「藝宴坊-無聲晚宴」 (Silence le Cabaret )。不但晚宴不交談,讓賓客打扮成與發生在60年代的劇目「黑玫瑰」同樣的裝扮,一邊享用高級料理,一邊觀賞無聲的戲劇表演,演技精湛的聽障演員更會走下台與賓客互動,讓賓客彷彿也走入懸疑刺激的劇情,一場寧靜卻精采的戲局與飯局因為無聲,更凸顯了聽障演員豐富細膩的表演互動,交織成令人驚奇不斷的全新娛樂。
結語
身為一個中度聽障的女孩,筆者對於這些創新的社會企業開啟了對話的契機感到振奮,因為真正的障礙不在個體,而在社會環境是否友善。藉由創新深刻的體驗活動,揭櫫了對於任何 (包含但不止於身障的 )差異,「同理」與「尊重」是建構無障礙社會的第一步,平等、互相理解才有力量消除偏見歧視。身心障礙就業輔導一直是一個需要被重視的課題,除了一般替代性的工作,我們還應該發揮更多想像力,找出身障者的獨特才能,讓天賦自由,讓價值被看見。
不如現在就立刻到台北DiD,展開一段黑暗中的對話吧。
參考資料:
l Dialogue in the Dark www.dialogue-in-the-dark.com
l TPE Dialogue in the Dark http://www.dialogue-in-the-dark-tpe.com/_
l TEDxESPM - Andreas Heinecke - Dialogue in the Dark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ApLYJ3sHxWA
l Dialogue in Silence http://www.dialogue-in-silence.com/
l 藝宴坊http://www.silence-le-cabaret.com/
l 「無聲對話」學溝通 考起企業大腦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management/executive/8600
跟以上無關,提供一則新聞 ~
2012-11-05 加薩聽障餐廳 獲居民認同生意佳
http://ptsnewssignlan.pixnet.net/blog/post/38323583-2012-11-05-%E5%8A%A0%E8%96%A9%E8%81%BD%E9%9A%9C%E9%A4%90%E5%BB%B3-%E7%8D%B2%E5%B1%85%E6%B0%91%E8%AA%8D%E5%90%8C%E7%94%9F%E6%84%8F%E4%BD%B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