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7
每一個漂浮在母親子宮羊水裡的小生命,都應該是被祝福疼愛的寶貝。自從2005年台灣注射毒品者感染愛滋個案爆增迄今,已有近百名愛滋孕婦生下疑似愛滋寶寶的嬰兒潮,成為育幼院無法收容的「小人球」,他們一出生就像被命運壓傷的蘆葦,在被社會大眾的誤解與歧視折斷之前,已經確診尚未感染愛滋的孩子們,只能遠渡重洋在美國找到新家。 正當農曆年節將屆,家家戶戶團圓的時刻,台灣有一群確診未感染愛滋的健康寶寶,小傑、喜喜、馬修、班尼、翔翔(均為化名)……,5個台灣寶寶一個個被送出國,對他們而言,美國很近,台灣卻很遠。 2005至今,台灣的藥癮愛滋感染者急劇竄升,湧現了近百名疑似愛滋寶寶嬰兒潮,目前在關愛之家和愛慈基金會確診未染愛滋的寶寶們,迄今已有5人飄洋過海到了美國,成了台灣認養人不要,外國養父母卻搶著愛的台灣「洋」娃娃。 2008年11月30日,總統夫人周美青參加了一場由衛生署舉辦的愛滋派對,成為台灣首位擁抱愛滋寶寶的第一夫人,此時鎂光燈此起彼落,攝影記者們正搶著捕捉這歷史的一刻。 「我大便」,已確認感染愛滋的兩歲半小女孩灣灣(化名)正在呀呀學語,她拿起一片尿布,忙著找大人幫她更換。2008年12月1日的世界愛滋日,台灣藝人林依晨抱起灣灣在媒體記者前嘴對嘴親吻了10秒鐘,證明只要沒有傷口,和愛滋寶寶親吻、握手等一般接觸並不會感染。 關愛之家創辦人楊捷如數家珍地說,灣灣的父母因注射毒品感染愛滋後不知去向,被社會局安置住進到關愛之家,三個月大就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確診為愛滋寶寶之後,抗病毒藥物和奶瓶都成了她的生命食糧。 藥癮愛滋爆增,衍生愛滋寶寶 早在1985年,三歲的血友病患童志強(化名),因注射遭愛滋病毒污染的凝血因子成為「藥害愛滋」兒童。1994年,澎湖有一名8歲男孩,因車禍住院輸血而感染愛滋,這些因為在醫院接受治療感染愛滋的「醫源病」偶發個案,當年因為人數太少未受重視。 1988年,台灣首度發現母子垂直感染的愛滋寶寶個案,到了2005年,台灣的愛滋疫情在注射毒品群體中出現爆炸性成長,在當年新增的愛滋感染者中,高達72%是毒癮者,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官員們,第一次被自己的統計數據嚇著了。 為了遏止愛滋疫情蔓延,疾管局極力宣導將「毒癮」視為一種「疾病」,並將 「毒癮愛滋」改稱為「藥癮愛滋」,儘管如此,卻無法減緩“藥癮愛滋”孕婦生下疑似愛滋寶寶的嬰兒潮。 疾管局的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11月底止,台灣的愛滋感染者已突破17,000人,其中9至19歲的愛滋兒童與青少年有504人,9歲以下的愛滋寶寶僅有39人。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醫師呂俊毅則說,「台灣每年約有60名愛滋孕婦生下疑似愛滋寶寶,其中約有30人是在醫院生產時被篩檢出來,其餘則是孕婦自己發現感染愛滋,如果在愛滋孕婦生產前後持續接受預防性投藥治療,寶寶感染愛滋的機率可以從35%降到2%以下。」 早在疑似愛滋寶寶嬰兒潮出現以前,一名智能障礙的藥癮愛滋母親小愛(化名)在1999年,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小傑(化名)住進關愛之家,.後來醫生檢查發現小傑很健康,並未受到感染,但是台灣卻沒有人願意認養他,2005年,終於等到一對美國夫妻收養了6歲的小傑,現在小傑已經讀小學三年級,他在美國過得很快樂,但卻不會講中文了。 寶寶太多,「關愛家譜」不夠用 2005年,小傑離開故鄉台灣,遠赴美國展開新生活,就在同一年,有十多位藥癮愛滋孕婦生下的「疑似愛滋寶寶」嬰兒潮湧入關愛之家。楊捷依照「盼台灣關愛之家平安喜樂如意祥瑞,望純真幼童未來英明多才慧勇雙全,盡心發揚德智體群育樂美均衡成長”共45個字的“關愛家譜」排序,替陸續到來的45名疑似愛滋寶寶們取了盼盼、台台、灣灣、關關、愛愛、之之、家家、平平、安安等小名,其中大多是兩歲以下的疑似愛滋寶寶,最「年長」的是9歲 「家家」。 從小被曾祖父帶大的家家,父母均為藥癮愛滋感染者,遲至9歲發病住院才被診斷出罹患愛滋病,因祖父與父母均無力照料,家家長得瘦黑矮小。2005年,社會局將家家轉介到關愛之家,並進入台北市的一般小學就讀,卻因病情意外曝光,遭到校方與家長強力強力排拒而輟學,幾個月後,才順利轉學到較偏遠的郊區學校繼續學習。 疑似愛滋寶寶不斷被送進關愛之家,經確診未感染愛滋卻又無法返回原生家庭的孩子們,又面臨了該找人領養或轉送至育幼院的問題,3歲的小男生喜喜確診未感染,他長相可愛,逢人就笑,去年就被美國家庭收養了。 令關愛之家頭痛的,還有今年12歲、正值叛逆期的家家。“你再不吃藥,就沒有藥可以換了”,醫生提醒著正在服用二線抗病毒藥物的家家,但他絲毫不在意,星期五放學回家之後,趁著週六清晨在桌上留下“我要去同學家”的字條就出門了,玩到周日凌晨四點多跳牆回家休息,早上又一溜煙不見人影,直到週日深夜才回來,已經翹家2天沒吃藥的家家,因免疫力下低,嘴角出現了潰瘍。 近3年來,疑似愛滋寶寶如同春雨後的新苗般冒出,從台灣各地被轉介安置到到關愛之家的寶寶已達53人,大多為藥癮愛滋父母生下的疑似愛滋寶寶,其中有10人經確診感染愛滋。 愛滋篩檢 一歲定終生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目前全球約有1500萬名愛滋遺孤,平均每一分鐘就有一名兒童因愛滋病死亡,他們正遭逢疾病與失去至親的痛苦,而其中僅有少於5%的愛滋兒童可接受醫療。台灣的愛滋感染者雖然享有免費醫療,但是疑似愛滋寶寶的篩檢確認與後續安置工作,卻因相關行政機關對「愛滋寶寶」的認定落差而延遲,錯過了一歲之前被認養的黃金期。 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醫師呂俊毅指出,「疑似愛滋寶寶出生後到六個月大時,體內可能留有母親的愛滋抗體,六個月之後,寶寶的自體免疫系統逐漸成形,從母體來的抗體就會逐漸消失,如果此時用快速篩檢法,只能測出寶寶是否餘留媽媽餘留的愛滋抗體,容易出現偽陽性的篩檢結果。」他強調,目前醫界已認定,在疑似愛滋寶寶出生後一個月內、3至6個月以及滿1歲時,經過3次PCR的核酸檢測,即可確診是否感染愛滋。 台灣「洋」娃娃,美國是兒家 2008年12月1日世界愛滋日,愛慈基金會召開記者會宣布,成立台灣第一個正式立案照顧愛滋疑似愛滋寶寶的寶寶中心,最多可安置12個未滿1歲的疑似愛滋寶寶。 原本愛慈基金會僅收容無家可歸的成年愛滋感染者,在2005年底,也開始安置父母無力照料的疑似愛滋寶寶,與關愛之家不同的是,愛慈基金會只收一歲以下的新生兒,2006年1月,第一個小男嬰「大蕃薯」正式報到。 一覺醒來,一歲多的馬修(化名)安靜地躺在嬰兒床上,張大眼睛望著掛在牆上的耶穌基督畫像,自己舞動著手腳玩耍,他的母親是藥癮愛滋感染者,馬修出生後篩檢發現是疑似愛滋寶寶,隨即被安置到愛慈基金會,在台灣教中文的布希(Bush)夫妻獲悉他的處境後,決定認養馬修並接回美國同住。「馬修需要一個家,我們愛他並決定收養,成為馬修的家人。」 布希先生堅定地說。 近3年來,愛慈基金會照顧了25名疑似愛滋寶寶,其中的馬修、班尼和翔翔(均為化名)三個確診未感染的健康娃娃,在台灣又找不到認養人的情況下,最後都被美國家庭收養了。 台灣的藥癮愛滋孕婦大多使用安非他命、海洛因等毒品,寶寶一出生就必須忍受打噴涕、打呵欠、流淚、躁動不安、過度哭泣、抽搐等“新生兒藥物戒斷症候群”,有些寶寶成了心臟瓣膜閉鎖不全、語言學習緩慢等發展遲緩兒。 「只要及早接受預防性投藥,只要減少一個愛滋寶寶的感染風險,每年可以省下40萬元的治療費用。」愛慈基金會執行長邱淑美說著。2007年,疑似愛滋寶寶馬修被美國父母認養的新聞報導受到民眾關注,後來陸續有台灣夫妻加入「週末寄養家庭」的行列,迄今已有20個國內、外家庭,在週末假日協助愛慈基金會將疑似愛滋寶寶們接回家照顧,藉此緩解社工與保姆的照護壓力。 「我看到報導之後產生疑問:『為什麼都是外國人在照顧台灣的愛滋寶寶?』一般人對於愛滋感染者容易貼『標籤』,但是經過社工員的解說並深入了解之後,我已經消除疑慮。」48歲的週末寄養媽媽胡太太說,她發現疑似愛滋寶寶剛開始會出現戒斷症狀,語言發育也較遲緩。 「草莓」寄養媽媽 今年24歲的台灣「草莓世代」江侃芸,已是4個孩子的母親,她身著時髦短裙,熟練地抱起嬉鬧的孩子們邊說著:「我和先生都很喜歡小孩,我們家雖然不是很有錢,但是節省一點夠用就好,我在網路新聞看到疑似愛滋寶寶沒有家人照顧,實在很可憐,就很想幫幫忙。」 江侃芸開始數算,從2008年5月迄今,已經照顧過翔翔、小佳、Phobe(均為化名)三個疑似愛滋寶貝,其中翔翔已經被國外家庭認養,開始新生活。 「雖然台灣的疑似愛滋寶寶們享有免費的醫療照護,但是我們只能『養』卻不能『教』,現在已經確診的愛滋寶寶回不了家,長大後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連確診沒有感染愛滋的健康寶寶們,台灣都沒有人要認養,到了該上幼稚園、小學的年齡,更害怕被發現『家世背景』而拒收,如今政府卻什麼也沒做,以後上學該怎麼辦?」一位愛滋防治工作者說出了最深的疑惑,目前民間團體仍持續向教育部反映並求助,爭取台灣愛滋寶寶,以及確認未感染卻沒有家的孩子們,應有的就養、就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