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大科法所碩士班 李佳達[1]
蘇花糕餅舖:跨界整合的新嘗試,你可以不只是個「法律人」
從進入法律系之後,便深深感受到法律是必須被實踐的,尤其在公共事務上,當法律人漠不作聲,便很有可能讓主管機關或財團勢力,掌握制度解釋的機會。而在我一直努力的環境保護領域,亦是如此。
蘇花高議題,從民國80年代開始規劃便一直爭議不斷,最後演變成為政府與環保團體的意識型態之爭,開發單位一直強調歷次民調贊成度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環保團體反擊民調作法有疑問,卻沒有人提到,同一份民調中,每次都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眾表示對於蘇花高議題完全不瞭解。
2007年一月由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登高一呼,募集了一筆來自社會各界關心花東永續發展的捐款,在環保團體的引薦下,最後決定指派我來執行這個蘇花高議題的「新公民運動」專案。
圖為蘇花糕餅舖網站: http://www.pureht.url.tw/
我們在半年內號召了全國各級學校老師、醫生、漫畫家、專業編輯、動畫導演,以簡明的內容與創新的題材製作了蘇花糕餅舖網站(www.pureht.url.tw),網站上有專門服務網路閱讀族群的影音專輯與動畫,及不同深淺的漸進式內容,讓無論完全不瞭解或希望看到專業項目的民眾,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資訊,目前已經超過十一萬人閱覽。同時我們也蒐集了花蓮高品質的空拍照片,製作了精美的大眾手冊在誠品發送,並提供從國小到大學各級學校蘇花高的環境教材。短短時間,網路瀏覽人數接近兩萬人,參與連署的個人與團體超過五萬筆,也讓我們發現其實人們不是冷漠的,只要幫想關心的人起個頭,人民的力量便具有改變結構的影響力。
圖為《放慢,花蓮的出路》小冊子
在執行的過程中,法律人的角色尤其重要,科法所的法學教育讓我勇於去質疑權威與制度,過程中我們援引政府資訊公開法,號召了破百的年輕人主動行文參與環評程序,創下環評史上民眾參與的先例;而對於開發單位專業的評估報告,我們也以實證研究的精神,要求他們提出具體的經濟效益和減少生態破壞的實證研究方法,得到環評委員的共鳴;同時從正當程序的觀念,要求監督預算及路線沿線原住民部落的意見陳述權利。
蘇花高近期因為行政院強勢推出「蘇花替」而產生不少變數,我們當然還會繼續努力,但我們相信,因為有這樣的過程,激起更多討論的火花,才有可能使台灣的制度走向真正健全的方向,因此對我而言,無論結果如何,這是一場不會輸的仗,期待未來有更多的法律人,一起投入社會上各角落的公共議題。
環評法實證研究,用證據讓法律人說話更有力
在蘇花高及其它大大小小的環境案件中,讓我看到更多目前台灣制度性的弊端,進而再讓我思考到如何用法律的力量,不只是在個案上的奮鬥,而能真的促進制度性的改革。
由交大科法所劉尚志教授及實務界前輩詹順貴律師指導,我所發起的台灣青年環境智庫(YET)團隊[2],展開了台灣社會史上第一個的公民自主研究團隊,跨越台大、政大、交大三所學校超過二十位研究生,閱讀環保署歷年所公開,近三百五十本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訪談超過半數環評委員後,發表對於環評制度的驚人實證研究成果。
從具體客觀數據可以證明,環評制度的設計上,專家學者在當中幾乎無力維持環評制度當初所設計的中立與專業立場,本次研究成果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包括四大報都有重要篇幅的報導,並於記者會後有機會直接與新任環保署長作相關建言。
我國環評法明訂「對環境有影響之虞者」,才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即開發本身必定具有某些具體影響環境的因子,例如面積達多少以上、經過敏感區位,才會要求進行環評審查,但分析所有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的記載,竟然包括六輕擴廠、蘇花高等絕大多數台灣的大型建設對台灣自然環境都「沒有影響」。
這次研究以民國八十七年至九十六年,環保署線上公布的339份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為樣本,尤其針對其第七章「預測開發行為可能引起之環境影響」內容,以檢視個別開發案對於環評項目的影響評估,發現所有建設普遍對於如陸域動植物、空氣、噪音等重要環評項目,都認為不會造成影響或僅造成輕微影響,而也幾乎都以會提供就業機會、帶動經濟繁榮,表示會對社會經濟造成正面影響。若純粹依照這些評估內容看來,似可推論台灣所有的建設,都無害於台灣自然環境,且有助於經濟發展。
但實際上,台灣近年公害污染事件頻傳、排碳量年年攀高,失業率也未見好轉,其中最大的問題,便出自於環評制度中最專業的環說書內容中,永遠避重就輕,造就了一個永遠找不出影響的影響評估制度。。
研究團隊訪談上一屆過半數的環評委員,並製作普查問卷,發現所有受訪者皆認為目前由開發單位委託顧問公司所撰寫的「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普遍具有傾向開發的偏頗立場,更有顧問公司私下指出,業主可以各種方式要求環評一定要過,因此顧問公司需要想辦法「美化」報告的內容,以讓環評順利過關。
研究團隊更發現,當開發單位所提出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內容偏頗,環評委員在現行制度上很難加以察覺或反應,以上屆某位環評委員的公文收發記錄做計算,發現無給職的環評委員們,兩年內平均每2.06天就有一件開發案要審,每件從收到數百頁的報告到第一次審查只有約9天的審閱期,而環保署還可能做出行政干預,如蘇花高案在民國89年環評初審,竟以「臨時動議」方式排入議程強行通過;現今蘇花高所進行的環差小組會議,也在主席的強勢主導下通過。
這次研究的過程中,令我深有所感,由於台灣長期缺乏本土性的實證研究,尤其在法學、政治領域,任何制度的設計只知道抄襲國外案例,實施後卻從未去做更深入而基礎的調查,以評估是否達成當初成效,往往造成社會資源的錯置。然而如此大規模的調查,本來非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根本不可能做到,但這次由台灣青年環境智庫的團隊共同努力,完全透過青年自行串連,以義工形式組成跨校團隊進行「苦力」式的研究,開創台灣青年參與公共議題的新形式,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未來可以一起參與台灣本土的實證研究,可上台灣青年環境智庫(YET)獲得最新訊息:http://blog.yam.com/yetank/ 。
相關連結
1. 蘇花糕餅舖的連結:www.pureht.url.tw
2. 放慢,花蓮的出路電子書下載:http://www.pureht.url.tw/index.php?pl=68&ct1=6
3. 青年環境智庫http://blog.yam.com/yetank
[1] 現於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
[2] 感謝政大公行所博士班翰林、台大保育社的泰華、智偉、品妏、台大公衛所博士後的昕怡,以及所有協助的志工,因為你們才使得這個不可能的研究成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