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DVISORY AND RESOURCES CENTER

Topic 兒童權益特刊 Date 2019/06/28 vol. 99


(電子報如無法正常顯示,請點此 連結進入閱覽)
編輯手記

近來臺灣虐童事件層出不窮,多起案件的起因皆為管教不當,或是管教人自身情緒問題,將孩童視為情緒宣洩的出口。本期電子報為呼籲大眾重視孩童權益,特以「兒童權益」為主題,邀同報友一同來探討兒虐背後的原因。

本期電子報封面專欄〈家內兒童虐待:社會文化情境下的健康危機與預防〉由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戴世玫撰稿,內文主要從社會文化情境(Socio-Culture)的角度來討論家內兒童虐待環境成因中的文化根源、兒童遭受虐待所造成社會層面健康的危機。

此外,人權電子報也常設「四方觀點」專欄,長期連載校園議題或社會觀察等相關文章,提供給教學工作者、關心社會的人士做為參考。本期四方觀點〈臺灣兒少在家庭中被體罰情形與消除體罰策略〉由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撰稿,因許多虐童案件起因都源於管教不當─體罰,故本篇文章期望大眾能透過正面的教養方式,以及社會相關法律、制度、方案的建立,讓孩童遠離受虐。

最後,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亦為各級學校教師或從事人權法治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人權教育問題之諮詢服務,相關辦法請參閱本中心網站:http://hre.pro.edu.tw/(首頁→諮詢服務辦法)。

封面故事

家內兒童虐待:社會文化情境下的健康危機與預防

文/戴世玫(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今年初從一件『惡男「肉圓沒加辣」爆打母子,遭7鄉民痛毆送醫』(ETtoday新聞雲,2019年01月13日)開始,因為媒體報導的關注,一方面加深了大眾開始專心兒童虐待這個議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眾不知如何回應兒童虐待問題,以致出現聚眾和以暴制暴的行為,更多關於「警察可以把家暴父抓起來嗎?」、「可以直接把小孩帶走嗎?」(自由評論網,2019年01月16日)等非依循現行法制的討論,更是喧騰一時。然而,熱潮退去,迄今半年內仍持續出現多起家內兒童遭受虐待甚至致死的事件,在少子化的當代,已然是相當嚴重費解的社會問題。不同於針對受虐兒童保護具體作為的爭論,本文意從社會文化情境(Socio-Culture)的角度來討論家內兒童虐待環境成因中的文化根源、兒童遭受虐待所造成社會層面健康的危機,以及未來對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提整體社會的兒童虐待預防策略。......( 繼續閱讀)。

時  事

人權大小事 Currents

四方觀點
  • 社會觀察 Observation about Society

    臺灣兒少在家庭中被體罰情形與消除體罰策略

文/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一、    前言
    「3歲兒尿床遭父痛毆」、「不滿1歲兒哭鬧打擾午睡 狠父毆打」、「男嬰意識不清送醫!母:遭虐打」、「新竹女童遭家暴雙眼瘀青」……。短短的一個月間,媒體就報導了數起重大兒虐事件。衛福部統計處的兒少保護統計顯示:我國2017、2018年通報的「家內」受虐兒少人數 ,兩年都超過20,000人,經調查後開案的兒少保護人數每年也都超過4,000人,在這些調查成案的受虐兒少中,不當管教和身體虐待是最大宗,有約57.4%兒少在家中遭受不當管教或身體虐待,其餘才是遭受精神虐待、疏忽等其他類型的虐待。在近兩年,最終有19位兒少因家長的身體虐待而死亡。在家長施虐的因素中,比例最高的兩個因素是家長缺乏親職教育知識(約占45.9%),和習於以體罰或不當管教的方式做為管教手段(約占17.7%)。根據這些官方數據,我們可以勾勒出一個家庭內兒虐事件發生的輪廓:大部分受虐兒童都是受到身體虐待,施虐的家長則大多面臨缺乏親職教養知識、習慣採用體罰方式管教的困境。而那些最嚴重的兒虐死亡事件,都是從體罰開始的。……( 繼續閱讀)。

評  論

人權藝文 Comment

  • 人權書房 Book Review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親子互動,愛的智慧

文/林彥佑(新北市貢寮區澳底國小教學訪問教師)

《書籍簡介》

書名: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作者:陳志恆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書評》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一書,是一本讓我看到書名,就不斷猜測、思考,本書想要表達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能很清楚地知道,現階段永不止盡的教育改革,就某個程度而言,就是要解救「受傷的孩子」,同時也要在現今的時代中,去解救「壞掉的大人」。

長期以來,我們知道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是為了讓孩子在學習、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更開心、更自在地走著,當然,也希望身為大人的我們,能多理解、包容現今孩子所面對到的問題,以期求改善。但是,另一方面,又因為考試的關係,讓我們的孩子,不得不在菁英、升學主義的情況下,埋首苦讀,放棄追求自我與圓夢的可能; 所謂的快樂學習、多元發展,似乎成了一條遙不可及的路。

本書的作者陳志恆老師,從多年來擔任學校輔導教師和演講工作坊的經驗中發現,孩子的困頓與痛苦大多與身旁的大人脫不了關係,當然也和現今的教育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似是而非的「愛孩子」,大人常用著自己所認為對的事,來從事教養工作,然而,結果卻像強加了一個大肩背包,壓在孩子的身上,反而令他們更加的反感; 簡單來說,家長的愛,對孩子來說,是否滿足他們所需。作者陳志恆老師,便希望藉著這本書,來幫助那些受了傷的孩子,以及與孩子們互動最緊密的大人,讓大人練習陪伴、傾聽,與孩子們建立起穩定的情感連結:關懷、尊重、支持及肯定,使孩子重新看見自己的價值,且被允許活出自己的姿態。……( 繼續閱讀)。

  • 人權電影院 Film Review

    《我的火星小孩》: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文/火行者(文字工作者)

我的火星小孩

《影片資料》

片名:我的火星小孩(The Martian Child)
影片年份:2007
導演:曼諾梅耶斯
片長:108分鐘
出品國:美國
發行商:發行拳

《劇情介紹》

大衛從小就一直認為,有一天飛碟會從外太空飛來把他接走!雖然直到他長大,外星人也沒有出現,但豐富的想像力讓他成為一個當紅的科幻小說作家!經歷喪妻之痛的他不顧他姊姊的反對,也不理會「兒童之家」的總監對這個怪異小孩的種種疑慮,決定要收養這個自稱來自火星的小孩丹尼斯。 ……

《影評》

看《我的火星小孩》的劇情介紹,可能會覺得它是一部科幻片,講一個有超能力的小孩,混入人類的世界,被喪偶的科幻作家收養。但其實,它完全不是要談火星人,而是談一個覺得自己跟火星人一樣格格不入的「怪小孩」,看他怎麼融入這個讓他無法融入的世界。

這部電影其實有很多可以看的地方,最主要的是看到孩子跟成人世界的衝突,以及被迫要社會化才會被當作「正常人」看待的現實。我們也會看到作家嘗試用這個怪小孩的方式去突破他的心防,而不是一味強迫孩子改變成大人希望的樣子。所以,長大就表示必須要放棄這些幻想嗎?就必須要跟著大家認定的「對錯」去過自己的人生嗎?還是我們只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遺忘了某些我們埋在內心深處的單純?……( 繼續閱讀)。

活動預告

  1. 【鄭南榕基金會】教案設計徵選比賽
    主辦單位:鄭南榕基金會
    截止時間:107年7月31日
    參賽辦法:請見標題連結
  2. 【國家人權博物館】2019綠島人權藝術季─拜訪流麻溝15號
    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展覽期間:6月15日至9月15日
    活動細節:請見標題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