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論
人權藝文 Comment
- 人權書房 Book Review
虛擬世界也要斷捨離─《大數據:隱私篇: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
文/林彥佑(高雄市林園國小教師)
《書籍簡介》
書名:大數據:隱私篇: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
作者: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譯者:林俊宏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書評》
從書架上,看到這本《大數據:隱私篇: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在第一時間,就吸引了我; 無可否認的,在這個時代,「數據/數位」已經是最符合時代潮流的代名詞了,每個人莫不受其影響而改變生活; 它不只是我們常用的手機、平板、電腦,其實關於所有電子、電信產品的連結效應(互聯網),讓我們的生活雖然方便,但也產生了某個程度的資訊安全問題。這本書的標題—隱私,其實是現今網路時代,所不得不重視的。這也是現代人在使用數位產品時,最擔憂卻也最容易被忽略掉的。
《大數據:隱私篇》是麥爾荀伯格的《大數據》系列作品。大數據權威麥爾荀伯格從幾樁「網路上不經意的留言,卻變成人生污點」的案例,談起隱私權,並衍生出一個疑問:鉅細靡遺的數位紀錄和記憶,真的是好事嗎?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麥爾荀伯格回顧了人類的紀錄簡史,從大腦(內部記憶)、以迄於倚重數位科技(外部記憶)的歷程,結果就是:世界追求的就是「記得」,「遺忘」成了被遺忘的選項。這種「完美的記憶」會引發寒蟬效應,改變我們的言談舉止; 倘若我們都得擔心,關於自己的資訊可能活得比自己更久,我們還敢不敢談八卦、聊經驗、批評政治?還是會開始自我審查,對自己的言行更加留意?難道我們不能決定網路應該在何時「遺忘」這些資訊?難道我們真想要一個「因為再也沒有遺忘、也就再也沒有寬恕」的未來?……( 繼續閱讀)。
- 人權電影院 Film Review
《全民公敵》科技帶來方便,卻也帶來了隱私問題
文/火行者(文字工作者)
《影片資料》
片名: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
影片年份:1998
導演:東尼史考特
片長:132分鐘
出品國:美國
發行商:博偉電影公司
《劇情介紹》
家庭事業有成的律師迪恩,巧遇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他狼狽地央求迪恩救他,並在倉皇中拿了迪恩的名片後,便行色匆匆地逃跑了。就在他橫越馬路時,意外地發生車禍,當場死亡。
此時迪恩已陷入一個難以脫身的謀殺案中,卻渾然不覺,因為車禍喪生的友人,早已神不知鬼不覺地,將一張記錄著一樁國會議員謀殺的磁碟片,放在迪恩的袋子裡。
原來謀殺國會議員的主謀雷諾茲和他的屬下,當時為了取回磁碟片,正追殺著迪恩的朋友,而他們在車禍現場找到了迪恩的名片後,開始尋線跟蹤迪恩,用高科技的衛星監視,企圖嚴密控制迪恩的行蹤,藉以奪回磁碟片銷毀謀殺的證據,並殺人滅口。
家庭、事業與生命受到極大威脅的迪恩,唯一的救兵是曾為安全局探員、現在是地下情報販子的萊爾,迪恩可以脫離高科技的監控,並反制雷諾茲嗎?……
《影評》
《全民公敵》這部片子有點年代了,推出的時間是1998年,超過二十年前。坦白說,現在回頭看,跟當年看的印象有些落差。威爾史密斯在那個時候已經是當紅演員,現在人氣仍然不退,但剛剛變成明星與在影壇打滾多年的感覺還是不同。我們已經熟悉現在的威爾史密斯再回去看二十年前的電影,免不了覺得他好嫩,演技也還很青澀。
東尼史考特也是名聲一直響亮至今的導演,很多不錯的作品都出自他之手。可是,必須要老實說,當年評價挺不錯的《全民公敵》,現在看起來劇情其實算蠻老套的,很多細節的處理太過刻意,不像真實生活中人會做的事,更像是為了製造緊張、娛樂效果,為了讓角色能打起來而設計的安排。
如果要從單純看過癮,《全民公敵》的確是很緊湊的商業動作片,讓一個律師陷入一場混戰中,且用很精密的各種高科技追蹤方式,讓他無所遁行。放入這個監控的元素,能夠讓觀眾感受到那種「逃不掉」的壓力,再搭配許多刺激的動作場面,以及強大的卡司(除了威爾史密斯之外,還有金哈克曼和強沃特這兩個資深老影星,雖然這種類型的電影還動用不到太多演技,但他們總是能帶給角色更多無形的質感),《全民公敵》在美國票房賣到一億美金並不意外,在當年這個數字算是很不錯的成績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