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行者
《影片資料》
片名: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
影片年份:2010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約翰卡林、安東尼培克漢
片長:134分鐘
出品國:美國
發行商:華納兄弟
《劇情簡介》
1995年橄欖球(Rugby)世界大賽於南非舉行,南非曾經因為實行種族隔離,而被國際賽事排擠,南非橄欖球隊也因此被視為排外的符號。新當選的南非總統曼德拉瞭解,自從種族隔離政策以來,南非就一直存在著種族歧視和貧富不均的階級問題,不過他相信透過作為國際語言的運動能使人民團結,於是他決定重整不受看好的南非橄欖球隊,在看似無望的1995年世界盃冠軍賽中努力奮戰。
《影評》
《打不倒的勇者》這部片子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說曼德拉(摩根佛里曼飾)如何透過橄欖球來讓南非的人民團結的故事。但它要傳達的訊息,並不是運動本身的重要性,運動只是工具或是手段,重要的是領導人的遠見,以及在實際執行時的方式。
筆者小時候,還只有三台的年代,臺灣的少棒隊打入重要的國際賽事時,全家一定會守著電視看實況轉播,在螢幕前跟著大叫甚至跳起來。即使對球員都不熟悉,甚至平常沒在看棒球賽的人,也都跟著情緒起伏。或許大家也有類似的經驗?在這種時候,你會去想球員是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還是原住民嗎?你會為他加油,只是因為他穿上了我們國家的球衣。我們都會有一種想要歸屬於某個共同體的感受,以國家為團隊的比賽,很容易就會讓一個國家的人民產生出這樣子的感覺。平時,或許特性比較相似的人會形成小圈圈,不同的小圈圈之間難免會有些衝突存在。但在國家代表隊出征時,小圈圈就變成了大圈圈,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不知不覺被淡化了。
但在《打不倒的勇者》中,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故事的背景是南非剛結束半世紀的種族隔離,社會還很不穩定的時期。曾經受過迫害的人,心中肯定有所不平;而身為迫害者的人,可能也很難接受現在大家都是平等的。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對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曼德拉想要透過橄欖球來連結各種膚色的人,但球隊的球員就幾乎都是白人,即使他們是代表南非的球隊,黑人能夠真心去支持這麼白的隊伍嗎?
所以,與其說《打不倒的勇者》是在講一支橄欖球隊如何力爭上游的故事,或許有更多的成份是在說身在領導位置的人要怎麼做,才能讓這個夢想實現。
首先,身為被關了數十年的黑人,曼德拉自己就得要先放下仇恨,因為他現在的身分是黑人與白人的總統,如果他單單為了黑人爭取平權,白人不會認同的,雙方的對立也會永遠存在。所以,他自己先做了一件事,他留下了護衛隊中的白人,那些曾經欺負他、打壓他的人。他必須要先以身作則,和白人共存。他提出的保證,就是只用能力來判斷一個人適合不適合,不會看外表膚色。很多時候,我們的成見是自己都沒意識到的,走在街上,自然就會和黑人保持距離,也許是腦袋裡有刻板印象覺得犯罪者以黑人為多數,不是刻意要排擠他們,可是很多歧視就是這麼來的。在國外,有交響樂團為了確保他們的甄選能夠完全公正,採用了一種做法:讓應徵者在布幕後面演奏,評審都看不見應徵者的外表,只能單純用他們聽到的演出來評分。當我們能夠意識到歧視可能存在時,我們就能夠採取一些方式來避免或至少減輕它。
但光是靠曼德拉以能力挑選自己身邊的團隊還不夠,距離南非的平權還差很遠。從以前,南非的跳羚隊就是一支白人球隊,在國內的比賽中,黑人總是支持「他的對手」,不是因為黑人有多愛其他球隊,而是因為黑人有多討厭這支球隊。白人也不屑黑人的支持,他們認為黑人去踢足球就好了,橄欖球是白人的運動。這種根深蒂固的風氣並不是由政府來喊喊口號就可以改變的。
所以曼德拉找了麥特戴蒙飾演的白人球隊隊長,一同來創造改變。這一黑一白的攜手合作和日漸產生的友誼,或多或少也讓人民都看在眼裡。隊長帶著球隊到各地去和人民接觸,試圖讓大家了解並喜歡這項運動。他們不是只有說說而已,他們真的想辦法在做。
努力推動橄欖球的過程中,曼德拉也要面對黑人人民以及自己家人的不諒解。這些處於弱勢的人無法接受,為什麼要由他們來放下仇恨?這樣算是公平嗎?那他們受過的罪、失去的愛人、承受的羞辱,就既往不咎嗎?曼德拉沒有選擇為了自己的聲譽而一味討好某一個族群(且人數非常多),而選擇了以大局為重,不惜受到各方批判,做他認為對的事。在完全不知道是否有可能成功的情況下,這樣的堅持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想要做的事,在當時確實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夢。
曼德拉和球隊隊長在做的,就是回到源頭,讓大家都能夠發自內心被說服,相信他們要做的事,相信他們的理念。他們用的不是強迫,而是說明和影響。領導者要做的並不只是處理當下的各種不同意見而已,他還必須要有遠見,設法引導各種不同意見的人一起朝向他所期許的方向前進。
在片中有許許多多的事件和細節,讓我們可以看到這兩位領導人的擔當以及大膽改變,改變需要勇氣,改變需要有肩膀承擔後果。沒有人能預期改變的結果,畢竟有太多影響因子,但不去做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現況,或是更糟。加上環境已經在改變了,誰能有膽識跟上去?這就是領導人的特質。
《打不倒的勇者》所描述的故事是真實發生的故事,南非的這支球隊不但真的團結了全國人民,不論黑白都全心支持它,還以不被看好的姿態,一路衝進前八強、前四強,最後把冠軍杯留在南非!這真的是個傳奇!這部電影讓我們更清楚知道故事發生的背景,以及大家所做出的努力。即使我們都已經知道球隊比賽的結果,還是會因為對背後有更多的了解,在看比賽時有不同的激動,甚至會熱淚盈眶。
其實,單就電影的層面來說,《打不倒的勇者》偏重在後來發生的事件。也就是說,相對之下我們對於主要角色過去所受到的待遇不是那麼清楚,所要經過的內心掙扎就比較難傳達出來。但換個角度來想,這也是電影的取捨,把焦點放在曼德拉上台之後的這一段歷史性轉變,而不是放在曼德拉或隊長個人的心路歷程,他們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他們參與了、貢獻了,南非也因此改變了。
這部片子可以帶來很多後續的思考,臺灣本身也有過類似的經驗,雖然沒有像南非打壓得那麼嚴重,但族群之間有一條界線,這是我們在臺灣長大的人都曾經感受到過的。這些議題在選舉時也特別容易被搬上台面炒作。我們聽過多少族群融合的口號或是漂亮宣傳詞?但有沒有看過一種不怕失去選票的實際做法真正被推出、落實、造成改變?
不僅是臺灣,整個世界都在兩極化,特別是美國川普當選之後,白人至上的情節,對外來移民的仇視,又開始升溫,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抗議,包括女權遊行、同性遊行、黑人無辜被槍殺後發起的遊行……。每個覺得自己受到打壓的族群,都想要發聲,但光是滿足他們的訴求,有用嗎?如果全國人民在心態上仍然沒有改變,就算在形式上硬是做到平等,衝突就會消失嗎?
《打不倒的勇者》帶給我們的一個思考,就是要如何讓人民從心態上改變起,讓各族群的人認同大家都是一個大家庭,都是一家人,而不是用膚色、用性別、用出生地、用收入、用宗教來分你我。
而要改變心態,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了解」。有太多的對立是來自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的背後就是「不了解」。穆斯林真的都是恐怖分子嗎?你有沒有機會真的和一個穆斯林相處過?有沒有造訪過清真寺,跟依瑪目真正談過話?如果沒有,你怎麼知道穆斯林是什麼樣子的呢?因為電影上這樣演?因為新聞上這樣寫?反過來想想,我們東方人,或說華人,在好萊塢電影上的形象是怎樣的?各位應該都很清楚,那些印象實在跟我們所處的現實落差太大了,但有多少西方人真正有機會來了解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想法?
我們覺得不被了解,相對的,我們也不能自以為了解別人。
的確,我們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去了解所有的人,刻板印象是一種快速判斷的參考依據,總比什麼都不知道要好。所以刻板印象不見得就是壞事。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很清楚意識到「我還沒有去了解,目前我只是暫用刻板印象來當假設,對方有可能並不是我所想的那樣。」
其實,光是能夠做到這一點,在人與人的互動上,就可以避免不少不必要的磨擦。這樣的認知能讓我們對於對方不如預期的行為或反應能更有包容心。沒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人與人之間一定有差異,我們不見得要喜歡或認同別人,但我們必須要給予對方尊重,而不是要求他們一定要變成我們希望的樣子。把角色換過來想一想,我們也會希望能夠做自己同時還能被尊重,不是嗎?
《打不倒的勇者》把團結的力量從種族族群擴大到整個國家,因為不論黑人白人,大家都是南非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見到這樣的力量擴及全世界,因為不論哪一國人,我們都是地球人。
《打不倒的勇者》的主題很清楚,但為了清楚呈現主題給廣大的觀眾群,就表示有些取捨,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把要傳達給觀眾的訊息帶出來。真實的世界更複雜,牽扯更多。但就一部電影來說,《打不倒的勇者》已經達到了它的目的,讓觀眾跟著劇中的角色,一同體驗了這種從反感(透過了解)到攜手的過程,品嚐到團結的美好滋味。化解歧見是有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