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DVISORY AND RESOURCES CENTER

Topic 身心障礙人權特刊 Date 2019/08/08 vol. 100 


(電子報如無法正常顯示,請點此 連結進入閱覽)
編輯手記

今年臺灣製播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播出後獲得廣大的迴響,劇裡以一起隨機殺人案件發生後,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家屬、辯護律師、精神疾病患者等各方人物的心境與糾葛來做探討,劇中對於精神障礙族群的處境亦有多有著墨,我們期望藉著電視劇的熱度,讓大眾對於精神障礙族群的困境能有更多的認識,故將本期電子報主題訂為「身心障礙人權特刊」。

本期電子報封面專欄〈愛是不計算人的惡:談精神障礙者權益保障〉由玄奘大學社工系王敏菱助理教授撰稿,文章內容論述精神障礙者的權益保障,期望大眾能站在同理的立場,尊重精神障礙者族群的權益。

為持續深耕校園以及貼近社會現況,人權電子報也常設「四方觀點」專欄,長期連載校園議題或社會觀察等相關文章,提供給教學工作者、關心社會的人士做為參考。本期四方觀點〈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病?還是人生難題〉由康復之友的許雅婷督導撰稿,許督導以第一線工作者的立場,分享他協助精神障礙者的實務經驗,希望讀者能夠去除偏見,以平常的角度去看待以及理解精神障礙族群。

此外,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亦為各級學校教師或從事人權法治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人權教育問題之諮詢服務,相關辦法請參閱本中心網站:http://hre.pro.edu.tw/(首頁→中心服務→諮詢服務辦法)。

封面故事

愛是不計算人的惡:談精神障礙者權益保障

文/王敏菱(玄奘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

看著「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描述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主角住院與工作的劇情時,思緒飄至數年前的回憶,當我還是一名協助精神障礙者進行自立生活計畫的社工時,與患有思覺失調症的A走入一間餐廳,打算進行我們夏日午後的自立生活執行經驗的交流。在候位時,我瞄到一旁還有等候位客人使用的座位,所以提醒A就坐。這時一位正等待朋友結帳的女子,穿著套裝儼然是職場菁英,有意無意的擋著A入座,於是A不發一語,默默的閃到一旁站著,我正想上去請這位菁英讓開時,我們的座位等到了。入座後,我問A面對這種情況,他都怎麼處理?A淡淡的說,這種狀況很常發生,在捷運、公車、商店,常有人盯著他看,或是故意佔著位子不讓他使用,「習慣就好啦!」,「就不要理他們啊!」,「也沒什麼好生氣的」,A再補了一句,「要不然我能怎麼辦?」。A因為長期的使用精神科藥物,藥物副作用使他的眼神較一般人顯得呆滯,反應及動作也緩慢,但是身為病識感很好的障礙者,他定期回診和按時服藥,努力的做著他得來不易的工作,盡自己的力量克服幻聽、被害妄想及情緒焦躁所帶來的影響。在社會上汲汲求取一方生存的空間,正是多數精神障礙者的寫照。......( 繼續閱讀)。

時  事

人權大小事 Currents

四方觀點
  • 社會觀察 Observation about Society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病?還是人生難題

文/許雅婷(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督導)

隨著「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對於無差別殺人案的討論,再度引起社會熱議,「我們與惡的距離」試著拉出「犯人」背後身為人的脈絡與故事,從犯人、犯人家屬、受害家屬再到社會大眾,不同位置試著又遠、又近地,拉出更多的線頭去理解這複雜的故事。

這樣的企圖是叫人欽佩的,從鄭捷再到小燈泡事件,我最初掙扎著是否要對號入座將鄭捷視為一個「人格疾患者」,還是切割鄭捷,好向社會保證,精神障礙者不是鄭捷不會有風險。但我心裡知道,即便切割了鄭捷,社會看待精神障礙族群仍然是恐懼與害怕的,以及我心裡有小小一個聲音告訴我自己:「越是認識精神疾病,越知道疾病背後的故事才是把人壓倒的真正稻草,助人工作是努力跟故事工作,進入精神障礙者的世界提供一些支援,一起撐住那脆弱的世界。面對鄭捷,一定是什麼機制失靈了?某種嚴重的因,導致今日可怕的果。」因此,本文我將以一線工作者的角度,分享我的實務經驗,希望邀請讀者以「人」角度去理解精神障礙者,並且回到他們的人生中,看見這複雜的困局。……( 繼續閱讀)。

評  論

人權藝文 Comment

  • 人權書房 Book Review

    相互扶持的愛─《住在三十年的寂寞裡:愛,讓我們學會勇氣和奉獻》

文/林彥佑(新北市貢寮區澳底國小教學訪問教師)

《書籍簡介》

書名:住在三十年的寂寞裡:愛,讓我們學會勇氣和奉獻
作者:林瑞玲(Danielle Lim)
譯者:黃意然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16年3月

《書評》

如果說,愛開創了人類最偉大的奇蹟,那麼,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有滿滿的愛,才能讓我們的親情永不止息。對於愛,常常,我們愛得濃烈,時而愛得淺薄; 關於這本書─《住在三十年的寂寞裡:愛,讓我們學會勇氣和奉獻》,它是一本書寫家庭故事的愛,簡簡單單,精緻迷你,沒有家園國土的愛,沒有大江大海的愛; 然而,只是輕巧的家庭之愛,讀來,都讓人覺得刻骨銘心。

作家林瑞玲(Danielle Lim)以英文書寫、黃意然翻譯成中文版的《住在三十年的寂寞裡:愛,讓我們學會勇氣和奉獻﹙The sound of Sch: A Mental Breakdown, A Life Journey﹚》,書中的故事有洋蔥,也有大把大把親人之間無私而不求回報的愛與溫暖; 我翻閱著書本,感動於書中的文字力量,那些所有形式的愛和給予的方式,都像暖流一般,帶來溫煦。我想著身體健康的我,想到親人間彼此溫潤的關懷和說不出口的愛; 心,也被感動了。……( 繼續閱讀)。

  • 人權電影院 Film Review

    《美麗心境界》醫生病人關係中的人權

文/火行者(文字工作者)

美麗心境界

《影片資料》

片名:美麗心境界(55 Steps)
影片年份:2017
導演:比利奧古斯特
片長:115分鐘
出品國:德國、比利時
發行商:臺灣2018金馬影展

《劇情介紹》

《美麗心境界》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電影,有兩位演技派女星,把一個真實案件改編的故事演得溫馨又發人深省。故事的主題,是思覺失調症患者艾蓮娜自己決定要住院治療,在院內卻被強迫接受自己不願意接受的治療,包括藥物以及其他方式。這些治療反而對她產生負面的影響,在抗議無效的情況下,她開始轉向法律求助。

對大部份可能不是很了解思覺失調症的觀眾而言,這部電影帶來的資訊可能還蠻讓人感到意外的。事實上,思覺失調症雖然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仍然有理智存在。患者可能會有幻覺、認知混亂、社會行為異常等等,雖然類似人格分裂,但它跟人格分裂其實並不一樣。當然,不清楚這些疾病的人,很容易對患者產生害怕、排斥,畢竟是我們不熟悉、無法預測的狀況,看到這些症狀所呈現出來的樣子,害怕跟排斥都是人類很本能的反應。

可是,醫療人員呢?對於沒有辦法做理智判斷的病人,醫生幫病人決定治療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思覺失調症患者並不屬於這種病人。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艾蓮娜受到治療產生的負面影響(她的身體受到傷害,如膀胱,功能開始出狀況,會尿失禁等等),藥物造成的作用更是火上加油,讓她顯得更有問題,被院方認為需要「處理」。所有的理性抗議都在不被相信的情況下視為精神病患的瘋言瘋語,吵鬧著反抗的結果,是被隔離、關禁閉,甚至打針,反而得到的是院方更多控制。……( 繼續閱讀)。

活動預告

  1.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從平權開始 - 國際特赦組織第一屆人權教育工作坊(台北場)
    主辦單位: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活動時間:108年8月25日
    活動辦法:請見標題連結
  2. 【國家人權博物館】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0週年系列活動
    主辦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活動時間:8/3、8/10、8/17、8/24、8/31星期六
    活動辦法:請見標題連結